梅圣俞诗集序原文、作者,梅圣俞诗集序的创作背景

1、梅圣俞诗集序的创作背景文章作于嘉祐六年(1061) 。此时欧阳修由枢密使转户部侍郎参政知事 。官运亨通,志得意满 。梅圣俞名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 其诗清新质朴 , 与苏舜钦齐名,陆游在《书宛陵集后》中称梅为唐代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位作家,盛赞其诗“突过元和作” 。刘克庄的《后村诗话》更将梅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梅圣俞是欧阳修的好友 。二人在发起诗文革新运动,反对浮靡文风的斗争中结下深厚友谊,成为莫逆之交 。梅圣俞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曾对欧阳修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梅圣俞一生困顿,得不到世人重视,死于嘉祐五年 。一年后,欧阳修为了表达对亡友的怀念,将他的诗编撰成《梅圣俞诗集》,并为之写了这篇序文 。

梅圣俞诗集序原文、作者,梅圣俞诗集序的创作背景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梅圣俞诗集序的作品鉴赏 文章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 作者反驳了世人关于“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 。文章开始,劈头便是一句反问:“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起笔突兀,超拔,发人深醒 。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面那种观点 , 主要是因为世上流传的诗篇 , 多来自古代落拓文人所致 。作者认为:大凡胸怀才学、抱负,而又不能在世上施展自己才能的士子 , 大多喜欢在山崖水滨放浪形骸 , 纵情漫游,借游山玩水以自遣,他们见到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千姿百态,便刻意探究它们的奇特之处 。这便是他们笔下的鱼木虫草、风云鸟兽逼真、传神的原因 。这些诗人由于怀才不遇,心里郁积着忧愁和愤慨 。因此能写出怨恨命运、讽刺时世的诗篇,倾诉出那些被贬斥到边远地区的官员和独守空房的妇女们的哀叹 。抒写出人们难以述说的情感,因此境遇越是困顿,诗也就写得越好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诗“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观点 。这一观点的本身,便是对那种“诗能穷人”传统观点的否定 。那种“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说法的根本错误,在于将因果关系倒置了 。作者的这一段议论,看似与梅圣俞无关,实际上是为下文作铺垫 。因为只有摆正了穷与诗的关系,才能理解梅诗何以能工 。这便是作者文章构思的高超之处 。作者关于诗歌“穷而后工”的理论与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韩愈“不平则鸣”说的继承与发展 。而欧阳文忠公所创的“穷而后工”一句,终成为千古不变的诗歌理论 。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诗人梅圣俞的生平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梅圣俞一生仕途困顿 , 多次考试都因受到考官的压制而不中 , 到了五十岁才接受聘书,作别人手下的幕僚 。徒有满腹才学、抱负,却不能在事业上发挥出来 。作者对此深感惋惜 。这些是介绍梅圣俞其人 。接着又由梅圣俞其人写到其诗 。圣俞自幼练习作诗,还未成年,他的诗已经使长辈们为之惊奇 。长大后又学习六经中的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 ”因不能苟且迎合,博取时好,得不到世人的重视 。因此世人只知梅诗,不知梅文 。这里 , 作者是拿梅文作陪衬 , 反映出梅诗受到世人的重视和喜爱 。当时不论是高明之士还是愚笨之徒,只要谈到诗 , 都要向梅圣俞请教,梅圣俞也乐意借此在诗中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因此他一生的创作,尤以诗歌为多 。世人都知道梅公的大名,但却没有人肯将其推荐给皇帝 。作者对此十分痛惜 。宋仁宗时任宰相的王文康公曾赞叹梅诗“二百年无此作矣!”可见对梅诗了解很深,可是连他也没有向皇帝举荐圣俞 。作者感叹圣俞的才学不为世用 。不能为朝廷作歌功颂德、祭祀祖庙的诗歌 , 而只能写一些“虫鱼物类、羁愁感叹”的吟咏 。世人只知道喜欢他的诗,却不知道穷困潦倒时间长了,诗人也会衰老 。作者对诗人的困顿的境遇及其怀才不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世人不知爱惜人才的状况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交代了《梅圣俞诗集》的编撰经过 。梅圣俞的诗写得很多,可是他自己并不爱惜,也不注意收集 , 倒是他的妻子的侄子担心诗作散佚,把他由洛阳迁到吴兴以来所写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十卷,作者自己一直十分喜爱圣俞的诗,因此收藏了这个诗集,并为它写了序 。十五年后 , 圣俞病死在京城 , 作者前去凭吊 , 向家人索取他的诗篇,得到一千多篇遗稿,又将自己以前收藏的诗加在一起,从中选出六百多篇好的诗,编成十五卷 。这就是《梅圣俞诗集》的成书过程 。这是一篇诗序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梅诗的成就及特点,欧阳修在其《书梅圣俞稿后》、《六一诗话》等文中多次论及,所以仅在此处点一句:“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出” 。表示梅诗特点很多 , 毋庸赘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 。
全文是围绕“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层层展开的 。首段批驳“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观点,是为了立起“诗穷而后工”的论点 。二段梅圣俞一生的经历、遭遇以及他的诗文 , 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穷而后工”的理论 。第三段虽未明写“穷而后工”,但仍暗含着这层意思 。正是因为“穷之久而将老”,圣俞才会“以疾卒于京师”,正是因为梅诗之工 , 作者才能“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并为之编撰诗集 。欧阳修在本文中提出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无疑是他对我国诗歌创作理论所作的杰出贡献之一 。这充分体现出作者构思的精妙以及结构文章的技巧 。作者在表现诗人诗工时,主要采用侧面烘托的方式,而不是着重正面表现 。如以梅文“简古纯粹”来反映共诗之工,再用时人向其求诗,以及名人的赞语来衬托其诗工 。这样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使文章活泼、生动而不呆板 。
作为一本诗集的序言 。本文体现了“序”这一文体的应有内容要素:一是应交待成书的基本情况 。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这一任务 。二是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 , 述评其著作的主要特点 。这是作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较多的笔墨 。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导思想,而且这主导思想要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 。文章一开头就阐发的“穷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这一灵魂的作用 。欧阳修这篇序文之所以历来受人推重 , 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 。吴楚材等在《古文观止》中说:“‘穷而后工’四字 , 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而作”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 一脉相承,共同发挥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创作本原论 。
“发愤而作”之语,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览》、《诗经》等 , “大抵贤圣发愤而所为作也”,这是对《屈原·抽思》中“发愤以抒情”的继承和发展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对这一思想阐发得较简明:“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 。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 , 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蒲松龄也称自己的作品《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 。由此可见,“发愤而作”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思想 。
“不平则鸣”之说,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的这一“不得其平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进一步发挥,对后世影响颇大 。贺贻孙在《水田居遗书》文集卷三《诗余自序》中说:“风雅诸什,自今诵之以为和平,若在作者之旨,其初皆不平也!若使平焉,美刺讽诫何由生,而兴、观、群、怨何由起哉?”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古诗云:‘谁能思不歌 , 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 。故‘欢愉之辞难工 , 愁苦之言易巧’ 。”由此可见,“不平则鸣”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第一段 , 主要从三个层面阐发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一是认为“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这里的“穷”,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 。坎坷出诗人,困厄出诗人,从概率上看确实如此 。二是强调“内有优思感愤之郁积”方能发而为诗 。因为“穷” , 才能感受真切、思悟深沉、感情激烈,这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动力和源泉 。三是肯定“愈穷则愈工” 。工者,好也,美也 。这让人想起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将以上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看,那就是“穷”则“郁积”深厚、“优愤”强烈,故发而多能成为“愈工”的好诗 。这是符合认识论、实践论、创作论的基本原理的 。
从侧重点上看,“发愤而作”说强调创作需有一种强烈的激情,“不平则鸣”说强调这激情来之于心中的不平之气,而“穷而后工”说则强调这激情、这不平是源之于人生的穷困郁积 。其实这三说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 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共同建构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本源论的系统学说 。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这三说都是聚焦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积累和情感 。胸中有,笔下才能有,这是必然 。但这三者也没有排斥客观现实的本源意义:“愤”何以生?“不平”从何而来?特别是欧阳修强调“穷”,就把“愤”、“不平”与社会人生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说,以“发愤而作”、“不平则鸣”、“穷而后工”三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本源论,是一个既抓住要领、又相当全面的学说,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发扬 。
梅圣俞诗集序原文、作者,梅圣俞诗集序的创作背景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梅圣俞诗集序文言文阅读 1. 《梅圣俞诗集序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 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 , 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 , 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 , 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 , 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 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 , 不自收拾 。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 , 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 故不复云 。
庐陵欧阳修序 。参考译文: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 , 困厄潦倒的多 。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 。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 , 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哀叹 , 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 , 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 , 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
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 , 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 , 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 , 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 , 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 , 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 , 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 , 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 , 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 , 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 , 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 , 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
2. 文言文《梅圣俞诗集》只找到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 ,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 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 辄抑于有司 , 困于州县 , 凡十余年 。
年今五十 , 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 , 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
既长 , 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 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
然时无贤愚 , 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 , 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
【梅圣俞诗集序原文、作者,梅圣俞诗集序的创作背景】世徒喜其工 , 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 , 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 , 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 , 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
2译文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 ,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 , 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 。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 , 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
他家乡在宛陵 , 幼年时就学习诗歌 , 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 , 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 , 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 , 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 , 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 , 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 , 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 , 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
庐陵欧阳修序 。这是一些梅尧臣的诗【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春寒】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 , 倚山片雨临 。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
好峰随处改 , 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书哀】梅尧臣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
雨落入地中 , 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
唯人归泉下 , 万古知已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东溪】行到东溪看水时 , 坐临孤屿发船迟 。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悼亡三首】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
忍此连城宝,沈埋向九泉 。【怀悲】 。
3. 梅圣俞诗集序译文宋代文论译文三篇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秦慧娟译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 , 困厄潦倒的多 。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 。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 , 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
如此说来 , 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提示: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 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 , 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 欧阳修以后 , 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宋代文论译文三篇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秦慧娟译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 。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 , 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 , 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提示: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哀怨起骚人” , 杜甫的“文章憎命达” , 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 欧阳修以后 , 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 。)
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 。)/c?word=%C3%B7%3B%CA%A5%3B%D3%E1%3B%CA%AB%BC%AF%3B%D0%F2%3B%D2%EB%CE%C4&url=/club/disp%2Easp%3Fowner%3D116%26ID%3D1086&b=0&a=7&user=baidu 。
4. 求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的全篇译文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 。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 , 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 , 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 , 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 , 幼年时就学习诗歌 , 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 , 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 , 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 , 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 , 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 , 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 , 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 , 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 , 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 , 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 , 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 , 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
庐陵欧阳修序 。
5.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的译文梅圣俞诗集序
子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天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人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 ,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 盖愈穷则愈工 。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予友梅圣俞 。少以荫补为吏 , 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 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 , 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 , 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 , 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 , 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 , 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 , 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 , 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 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 , 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 。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不能类次也 , 辄序而藏之 。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 。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 , 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
——————————————————————–
子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天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 ,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人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 盖愈穷则愈工 。然而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节录)译文
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 。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 。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 , 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 , 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
6. 求《游大林寺序》翻译余与河南元集虚辈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我和河南人元集虚等人,从遗爱草堂经过东西两片林子,到达化城,在山顶憩息片刻,便登上香炉峰 , 夜晚留宿在大林寺 。
大林寺地处偏远,很少有人到来 。寺的四周多是清澈的溪流、苍白的岩石、低矮的松树和劲瘦的翠竹 。
寺中只有用木板搭盖的房屋和木质的器具,里面的僧人都是海东人 。因为山势很高,离地面很远 , 节气就比山下来的晚 , 这时候正是初夏 , 这里却好像是二月 。
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山涧中的草还短着呢 。人情风俗、物产节气,都和平原地带大有不同,刚来时,恍惚间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因此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
梅圣俞诗集序原文、作者,梅圣俞诗集序的创作背景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为什么说《梅圣俞诗集序》从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之工?_百 …宋代文化的特点造就了宋诗的独特面貌 。宋代的儒学复兴,其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对儒学思想价值体系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上,而不仅仅是形式意义上的复古泥古,宋代的知识分子也不仅只是儒家经义的阐释者 , 而同时成为其思想和主张的实践者 。
梅圣俞诗集序原文、作者,梅圣俞诗集序的创作背景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梅圣俞诗集序原文: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 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 , 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 , 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 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 , 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 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 , 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 , 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 , 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 , 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 , 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
其后十五年 , 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
庐陵欧阳修序 。
梅圣俞诗集序翻译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 , 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 , 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 。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 , 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乡在宛陵 , 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 , 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 , 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 , 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 , 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 , 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 , 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 , 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 , 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 , 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
梅圣俞诗集序穷而后工欧阳修这篇序文之所以历来受人推重 , 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 。吴楚材等在《古文观止》中说:「『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而作」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 , 共同发挥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创作本原论 。
「发愤而作」之语,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览》、《诗经》等 , 「大抵贤圣发愤而所为作也」,这是对《屈原·抽思》中「发愤以抒情」的继承和发展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对这一思想阐发得较简明:「古之圣贤 , 不愤则不作矣 。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 *** 也 , 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蒲松龄也称自己的作品《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 。由此可见 , 「发愤而作」是中国文论的一个传统思想 。
「不平则鸣」之说,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的这一「不得其平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进一步发挥,对后世影响颇大 。贺贻孙在《水田居遗书》文集卷三《诗余自序》中说:「风雅诸什 , 自今诵之以为和平,若在作者之旨,其初皆不平也!若使平焉,美刺讽诫何由生,而兴、观、群、怨何由起哉?」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 , 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 。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由此可见 , 「不平则鸣」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第一段 , 主要从三个层面阐发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一是认为「世所传诗者 , 多出于古穷人之辞」 。这里的「穷」,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 。坎坷出诗人,困厄出诗人,从概率上看确实如此 。二是强调「内有优思感愤之郁积」方能发而为诗 。因为「穷」,才能感受真切、思悟深沉、感情激烈 , 这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动力和源泉 。三是肯定「愈穷则愈工」 。工者,好也,美也 。这让人想起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将以上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看,那就是「穷」则「郁积」深厚、「优愤」强烈,故发而多能成为「愈工」的好诗 。这是符合认识论、实践论、创作论的基本原理的 。
从侧重点上看 , 「发愤而作」说强调创作需有一种强烈的 *** ,「不平则鸣」说强调这 *** 来之于心中的不平之气,而「穷而后工」说则强调这 *** 、这不平是源之于人生的穷困郁积 。其实这三说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发挥,共同建构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本源论的系统学说 。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什么?这三说都是聚焦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积累和情感 。胸中有,笔下才能有,这是必然 。但这三者也没有排斥客观现实的本源意义:「愤」何以生?「不平」从何而来?特别是欧阳修强调「穷」,就把「愤」、「不平」与社会人生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说,以「发愤而作」、「不平则鸣」、「穷而后工」三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本源论,是一个既抓住要领、又相当全面的学说,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发扬 。
梅圣俞诗集序艺术特色1.以「穷而后工」旨意统领全文 。文章一开头就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并始终扣住「穷」、「工」二字,将序中应有的其他内容都贯穿起来,这是颇具匠心的 。第二段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着眼「穷」,写创作着眼「工」,因穷而后工,可谓首段说理的实例演绎 。第三、四段虽然是写诗集的成书过程,但其间处处流露著作者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 , 可以看作是对梅诗之工的侧面衬托 。其中有赞美,有喟叹:赞美的指向还是其诗之「工」,喟叹的指向还是其人之「穷」 。而且作者行文的好处在于:虽欲紧扣「穷工」,却并不急切、黏滞;虽是写成书过程,却又总是不忘记「穷工」 。这就是不即不离、从容不迫的大家手笔 。
2.行文起伏跌宕,长于变化 。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说理先设对立面 。作者本可一上来就正面展开对「穷而后工」的论说,但那样就会过于平板 。于是作者第一句就揭出「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流行观点,然后通过辨析这一观点的不确切,顺势展开论说 , 从而很自然地得出「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结论 。二是多角度多手法地证明论点 。为了突出梅诗之「工」 , 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但人们却只知其诗,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再说「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赞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叹,这是借名人名言来旁证;最后还通过作者自己对梅诗的热爱来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三是虚实并举 , 大起大落写感慨 。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带出感慨 。为了充分表达这感慨,作者先通过虚设 , 写其若能「幸得用于朝廷」,则必将功德宏伟,这是大起大扬;后文突转,通过实写 , 叹其终不得志 , 久而将老,令人悲从中来 , 这是大抑大落 。一虚一实 , 一起一落,不仅正反对举 , 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感人备至 。
梅圣俞诗集序写作背景北宋 诗人梅尧臣(字圣俞)一生颇不得意 。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平淡朴实,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之意,对 宋代 诗风的转变有倡导和力行之功,甚受陆游等人的推重 。在理论上,他注重诗的政治内容,并认为写诗须「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 这一审美创造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为梅尧臣的诗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尧臣在矫正宋初浮艳诗风方面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藉以宣扬自己「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
梅圣俞诗集序层次结构全文四段,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文学创作理论 。先从辨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人手;接着阐明:凡「传世」之诗,皆仕途穷困者长期积优感愤、然后兴于怨刺的产物;最后顺势得出结论;穷而后工 。
第二段写梅尧臣其人、其诗 。分三层:首层述其生平,突出一个「穷」字;第二层评其诗文,突出一个「工」字;第三层感叹其怀才而不得用于世,将老,可悲 , 这悲的底蕴还是「穷」和「工」 。可以说,这第二段是以梅尧臣为例 , 用事实证明了「穷而后工」的道理 。
第三段和第四段是交待梅尧臣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 。这是『「序」应有的内容 。从中亦可看出欧阳修对梅尧臣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
作为一本诗集的序言 。本文体现了「序」这一文体的应有内容要素:一是应交待成书的基本情况 。文章的三、四段完成了这一任务 。二是介绍作者及该书有关的思想、创作情况,述评其著作的主要特点 。这是作序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故而本文的第二段用了较多的笔墨 。三是要有作序者的主导思想 , 而且这主导思想要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从而形成融贯全序乃至全书的灵魂 。本文一开头就阐发的「穷而后工」思想,就起到了这一灵魂的作用 。
诗词作品: 梅圣俞诗集序诗词作者:【 宋代 】 欧阳修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序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