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人|佳片分享|美国精神病人

- 佳片分享 -

美国精神病人|佳片分享|美国精神病人
本文图片

美国精神病人
“……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 , 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 , 他无法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 。 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 , 但也使他孤立 , 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 。 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 , 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 , 重新建立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 , 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 ”
——《逃避自由》
1
罪恶的深渊

美国精神病人|佳片分享|美国精神病人
本文图片

Patrick的自述:
“我住在纽约西81街美国花园大厦11楼 , 名叫Patrick·贝特曼 , 27岁 。 我深信注重仪表、均衡饮食、坚持锻炼的重要性 。 早上 , 如果脸有些浮肿 , 我会在做仰卧起坐的同时敷个冰袋 , 现在我可以这么做1000个 。 取下冰袋后 , 我会用一款深层清洁毛孔的洁面乳 。 冲澡时 , 我则用一款水溶性凝胶沐浴液 , 之后是蜂蜜杏仁磨砂膏 , 脸上用一款透气胶质磨砂膏 。 然后我会敷上一款草药薄荷面膜 , 保持十分钟 , 同时我会为其他程序做准备 。 我总是用一款几乎不含酒精的须后水 , 因为酒精会使皮肤干燥 , 让我看上去显老 。 之后用滋润霜、抗衰老眼霜 , 最后是一层保护性润肤霜 。
这就是Patrick·贝特曼的形象 。 看上去有些抽象 , 但这并不是我真实的样子 。 这只是一具躯壳 , 虚幻的东西 。 尽管我隐藏起自己生冷的目光 , 尽管你握着我的手时可以感觉到真实的触碰 , 甚至尽管你还能感受到我们彼此的生活方式有诸多相似 , 但实际上‘我’并不存在 。 ”
在这段对于理解人物性格结构至关重要的独白中 , Patrick只谈了一件事:对自我存在的怀疑 。 他直截了当地向观众挑明了这一点 , 他告诉观众 , 眼前这个仪表堂堂、体格健硕的男人只是一具空空的皮囊 。 隐藏在这副皮囊下真实的Patrick·贝特曼则如同透明的空气般不可捉摸 。
2
对世界的敌意

美国精神病人|佳片分享|美国精神病人
本文图片

《美国精神病人》整个的故事情节以一种平稳的节拍向前推进 , 这个节拍体现为Patrick与外界的一种交互模式:外界的变化提供给Patrick原始自我萌动和反抗的直接诱因(A) , 这导致Patrick在无意识状态下采取行动以缓解自身的焦虑(B) , 结果外界对他行动的反馈强化或削弱了这一交互模式的效力(C) 。 我们以字符串ABC代表一个完整的节拍 , 由此可将第一段情节链(即杀死保罗·艾伦的前因后果)表达为以下公式:
A(名片 , 费舍账户 , 多西亚餐厅等)B(杀害乞丐)C(正面强化)——>A(同上)B(杀害保罗·艾伦)C(正面强化)——>A(侦探追查等)B(虐待妓女)C(正面强化)
无论是杀害乞丐、妓女还是保罗·艾伦 , Patrick的动机均出于上文所提及的潜意识中原始自我对外界压抑其诉求的反抗 。 这种反抗的直观表现便是因自我身份得不到认同而产生的愤怒和仇恨 。 这种仇恨本应指向自我无力改变现状的挫败感 , 但个体的心里防御机制将这种仇恨错误的转嫁他人 。 具体说来便是 , 他将对自己的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 , 企图通过控制、征服和破坏外界对自我的威胁来缓解自身的焦虑
3
延迟的快感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