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缝纫厂往西 , 过老街道十字 , 走不了几步便是城隍庙的所在 , 这是除街东文庙之外的另一座古建筑 , 岁月的风、凌厉的雨早已让其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 尽是陈旧斑驳之色 , 最终这陈旧斑驳也在小城不断地改建中彻底地消失了 , 淹没于水泥建筑的门面房之中 , 找不到一点影子 。 可那会儿它确是我们常常流连忘返的地方 , 这不单单是因为其古香古色 , 而是隔着窄窄的马路 , 有一个小书摊(出租的那种 , 但不能带回家) 。 书摊就摆在台阶上 , 身后的建筑没在那儿开门凿窗 , 它没碍着任何人 , 也没挡着任何东西 。 你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俯视 , 挑选任何一本摆在地摊上的书 , 很是方便 , 很容易让人接近 , 也更给人一种亲切感 。 它不像当初的书店那样 , 中间隔着高高的玻璃柜台 , 要什么书 , 是要请营业员取了递给你的 。 若是看了不买 , 总觉得不好意思 , 而那时的我们又总是囊中羞涩 , 即使偶尔有几个零钱却也并不见得就够 , 就算够 , 这偶尔的宽裕又怎能完成自己众多的计划呢?租 , 理所当然地成了阅读课外书的首选之法 , 当然可以从伙伴们那儿去借 , 但他们也没有几本 , 也不一定能借到 。 而租不但不用求人 , 而且可选择的范围又相对得大 , 何乐而不为?虽说不富有 , 口袋里偶尔也会有几个钢蹦的 , 况且本就不贵 , 小人书两分一本 , 又不限时间 , 可以毫无顾虑地坐着摊主的小凳看一个精彩的故事 , 细细地品味主人公生活的酸甜苦辣 , 或者以仰慕的心态去领略一个英雄的悲壮人生 。 在那个没有网络 , 电视机也少得可怜 , 母亲两个月工资也仅够买一台收音机的年代 , 这样的小摊曾使无数个若我一般的小孩恋恋不舍 , 各自带着口袋里叮当作响的硬币陪着书中的人儿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 。
看累了 , 可以抬眼欣赏一下古色古香的城隍庙牌楼 , 感叹古人建造技术的精湛:不用钢筋 , 不用砖瓦 , 更没有水泥 , 仅仅就只是一堆木头 , 卯榫衔接 , 竟能于风雨雷电中数百年不倒 , 傲立如昨 。 有一次就看到了顶上正中一个若小亭子(迄今仍不知道该称之为什么)样的东西里凭空又多了另一样东西:土色 , 看着像蛇 , 但因距离太远而不能确定 。 好奇本就是人类的天性 , 一时间周围的人尽都抬头仰望 , 连一些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行人也加入进来 , 循着我们的目光指指点点 , 议论纷纷 。 有好事的小孩拿弹弓去射 , 那原本一动不动的土色东西倏忽间便不见了踪影 。 围观者中有人低声说那可能是小龙 。 小龙自然是指蛇 , 这个谁都知道 , 但冠名以龙 , 便不可亵渎 , 更不能如此的放肆 。 果然 , 人群里走出一位老人 , 抢了他的弹弓 , 且开始大声地责骂 , 或许是他的祖父吧!
看书之外 , 最向往的当然是看电影了 。 若是在老家 , 听说哪儿有电影 , 就算远在外村 , 好几里的路程 , 也会顶着祖父母的唠叨不管不顾地与小伙伴们一同前往 。 去得早 , 有幸挤进人群 , 自然可以一饱眼福;若是路上贪玩 , 打打闹闹而耽搁了时间 , 去晚了 , 便免不了要爬墙头 , 坐树杈 , 当然麦秸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助跑、找砖块垫脚 , 或者踩着同伴的肩膀 , 极力地伸长胳膊攀爬上去 , 然后转身再把满眼期望之色 , 同样将胳膊伸得长长的同伴拽到自己身旁 , 安然地坐下 。 想尽办法高高在上就只为避开大人们的脑袋 , 将画面看得清晰一点 , 将故事看得完整一些!
身居小城却不必为看个电影而如此大动干戈 , 城隍庙的斜对面便是电影院了 , 整整齐齐的座位 , 由高至低的排列 , 不用担心谁挡了谁 , 谁又被谁挡了 , 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 听得真真切切 。 那时候看电影的可真多 , 人山人海 , 每天晚上门前都是灯火通明 , 入场、散场以及卖票的时候更是人挤人 , 人推人 , 吵吵嚷嚷 , 好不热闹 。 若是想看 , 得早早地去排队 , 稍微晚点有时还真怕买不到票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人性潜规则:你的价值,决定着你在别人心里的位置
- 梦里的人,不会因为梦的荒诞,从而察觉是梦
- 及时告别没有错
- 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修养,叫不说
- 爱情 图钱和不图钱的女人,在男人心里是怎样的位置?两个男人说了实话
- 婚姻|为什么女人过了50岁,反而更需要男人?3个女人说了心里话
- 镜头 不是每个人都讨厌看Zoom镜头里的自己|每日罐头
- 痴情|断联后,男人心里是否还有你,其实你可以感受到,看三种感觉
- 时光清浅记忆,岁月厚重情怀
- 安全感|一个女人,心里是否只有你一个人,从这4个小细节就能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