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馍|记忆里的小街|作者:叩心弦( 五 )


小小的院子 , 房屋又建了许多 , 挤挤搡搡地进去 , 蹦着高地想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 想把所有都玩个痛痛快快 , 开心自然是不必说的 , 如此多的大人、小孩的开心也便汇聚成了热闹 。 而与之同处街道北面的文庙就相对安静多了 。
文化馆往东过两个丁字路口就是教育局 , 文庙挨着教育局 , 并不太远 。 为纪念和祭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而建的文庙 , 和街西的城隍庙同建于明洪武二年 , 即1369年 。 数百年间自然经历了无数风雨 , 后世也曾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葺或者扩建 , 当初肯定壮观 。 但在我小时候临街的部分被拆除 , 正殿、庑房等均隐入了东侧的第二中学围墙之内 , 不显山不露水 , 为学校所用 。 它没有了专门的出口 , 如果不去二中 , 或者去了 , 又没走到地方 , 也就看不到它的真实面目 , 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 我就有好多年只知道小街上有一个城隍庙最为古老 。 不过现在已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重新修建了临街的大门 , 仿古的门楼相当气派 , 若从小街上经过 , 一眼就可以看到 。 里面的建筑也不再是学校的宿舍或者会议室 , 学校新建的更加宽敞明亮 , 其中的配置自然也是今非昔比 , 它不再需要 。 文庙从中彻底地分离出来 , 终于又恢复成了真正的文庙 。
小街上的另一所学校就是我曾经就读过的小学 , 站在小学门口向西 , 或者在缝纫厂门口向东望去 , 都可以看到幼儿园放学的孩子 , 他们也是排着整齐的队列 , 唱着歌儿从园内走出 , 然后左右分流 , 走入各自的家门 。 我在那儿度过了快乐的一年之后方才进了这所小学 , 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 而今幼儿园早就搬走 , 学校也只是保留着原来的名字 , 却已没有了原来的样子 。 临街的蓝砖围墙拆了 , 一座五层楼房拔地而起 , 校内所有土坯、木料垒起的房屋也都被楼房所替代;那些在教室门前欢快地拍着手的白杨没了 , 花园没了 , 花园里曾经姹紫嫣红的花儿也没了 。 当然有新的树、新的花、新的草儿 , 但与曾经没有了一点关系 。 楼房是陌生的 , 树木是陌生的 , 花草是陌生的 , 老师以及那些孩子也是陌生的 , 他们在我走后一茬一茬地换 。 或许脚下的土地……曾经铺了青砖 , 或就以黄土本色坦然地与我相对的土地也已被水泥、沙石、仿真的草坪所替代 , 它也是陌生的 。 我彻彻底底地与魂牵梦绕的母校没有了一点关系 。 我曾将对她的热爱以数百种 , 上千种的歌声、或大或小的喊声抒发了出来 , 或低吟浅唱 , 或慷慨激昂 , 它们曾经就在校园里回荡 , 如今不知飞向了哪儿?
当我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 因怀念而伤感地闭上眼睛时 , 一种声音却若清风般徐徐飘来 , 既虚缈却又真切 , 闻之舒心而令人沉醉 。 那是我丢失已久的声音么 , 是我迫不及待想找回的那些声音么?我不知道它来自何方 , 是来自我待过的那些教室么?我曾在那里伏案学习 , 或将稚嫩的手儿举起 , 抢答着问题;是来自喧闹的操场么?我曾与伙伴们嬉戏打闹 , 或又安静地独处一隅;是来自小街上匆匆走过的下学队伍么?我们一路欢唱着 , 努力地做出认真、规矩的模样 , 却要时不时地你拍他一下 , 他逗你一下……我却无法判断!它听不出歌词 , 也辨不清旋律 。 或许它本就是一个无法具体描述的东西 , 它来自于一个相对抽象的世界 , 或者脑海 , 或者心海;它可能含蓄且善于隐忍 , 但又因本身的多情或某种痛及心神的情结而易触发 , 平时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 它来得特别的突然 , 甚至让人措手不及 , 就像现在 。 它会持久地吟唱下去么?或许真的会!又或许一直都在 , 只不过偶尔被某种喧嚣所遮掩 , 让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罢了 。 它一旦产生 , 便不会消亡 , 经久不息 , 连绵不断 , 亲切而温馨 , 也像我所感知到的一样 。 一天天 , 一月月 , 一年年伴着不同的人儿 , 伴着小街的不断成长 , 不断更新 , 不断地变换着模样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