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斗渣男还是忙嗑糖?
女性群像剧如何描写男性 , 如何想象两性关系 , 某种程度上 , 也是女性如何想象自身的一种体现 。
女性群像剧中的男性形象 , 一类是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的 , 他们的身份、地位、阅历与见识高于女性 , 是女性进阶道路上的领路人和人生导师 。 比如《欢乐颂》里的谭宗明 , 《我的前半生》里的贺涵 , 《三十而已》中魏老板 , 《流金岁月》里的叶谨言 , 《北辙南辕》里的黑哥等 。 这些男性在关键时刻或多或少帮助女主人公一把 , 没有他们 , 也就没有后来脱胎换骨的女主人公 。
不难发现 , 这些成为拯救者的男性 , 都有钱有势有权力有地位 , 这体现了金钱的“价值转码”——没钱的男人没话语权 , 也是父权结构的一种化身——有地位有阅历的“爹味”都是香的 。 因此 , 文化评论者毛尖犀利地点评道 , “当代影视剧中号称的独立女性 , 哪一个背后没有皇阿玛的目光护送……所谓的‘独立女性’ , 都有万千宠爱跟身后 , 有皇阿玛有皇子皇孙各种倾慕 , 再不济 , 也还有太监的爱 。 这二十年荧幕 , 真是没看到过没有两个以上男人爱的所谓独立女性 。 ”
没钱没势 , 或者没那么有钱没那么有势的男人 , 走向另一个极端 , 成为面目相似的渣男 。 “斗渣男”已成为女性群像剧的保留环节 , 赋予女性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身份认同感 , 并在斗倒渣男的过程中 , 体现女性意识的张扬 。 然而 , 这一书写过犹不及 , 一味追求某种叙事的爽感 , 在把男性形象扁平化、物化的同时 , 也将两性关系简化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 这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敌对态度 , 也是对两性关系的简化和扭曲 。
比如热度极高的《三十而已》 , 我们看不到正常美好的两性关系 。 梁正贤被吐槽“梁海王” , 陈屿被吐槽为“陈养鱼” , 许幻山被吐槽成“许放炮”;男的要么感情放荡 , 要么“直男癌” , 要么有小三出轨……男性成为女性群像剧的消费对象 , 他们也在失去主体性和复杂性 , 女性群像剧无形中加剧两性之间的割裂与对立 。
为此 , 剧评人李星文忧虑地表示 , “放眼全行业 , 在性别书写这件事上 , 你已经没法儿去较真儿了 。 它们失去男性的广谱色彩久矣 , 失去写正常人奋斗故事的能力久矣 。 性别单边主义 , 表面上是满足了一些舒爽的需求 , 实际上也没有对女性真正的尊重 。 ”创作者对男性群像的狭隘 , 折射的是对一种平等、尊重、相互促进的男女关系缺乏想象力 , 是对女性能够处理好两性关系信心的匮乏 。
《爱很美味》是继《粉红女郎》《好想好想谈恋爱》之后 , 又一部难得一见的以表现两性关系为重点的都市情感喜剧 。 有意思的是 , 这三部剧里并非排斥两性关系 , 而是不约而同表现对爱情的向往 , 即女主人公都“好想好想谈恋爱” 。 一小撮人 , 生怕女性跟男性沾在一块儿就掉价似的 , 请放轻松 , 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就是只有男人和女人 , 世界上有一半是男人 , 这是所有女人生存中必须面对的现实 , 喜欢男人、想谈恋爱 , 那是正常不过的需求 。 正视这一点才是健康的女权 , 掩耳盗铃 , 或者非人道地要求女性切割掉需求 , 才是极端的、扭曲的 。
因此 , 哪怕在有限尺度下 , 我们还是发现《爱很美味》有很多大胆地关于性的表达 。 挑剔的刘净能够跟前男人在一起两年 , 只因为“那方面比较合”;夏梦之所以再一次选择男强女弱的感情模式 , 多少也是贪图健身教练的肉体 , 她觉得两个人待在一起挺舒服的;美美的、习惯了被追求的方欣 , 遇到帅气温柔的面包师 , 也会主动出击……性不羞耻 , 女人喜欢男人不羞耻 , 女人可以跟男人自洽相处、各取所需、一同成长 , 这是女性主义的温和图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深爱不纠缠,是我赠给你的最后的温柔与疼爱
- 生活听语兮:大声说爱你,喜欢就大胆说出来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不爱加班是时代进步,尊重年轻人的时间!曹德旺站在了年轻人这边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