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美味|《爱很美味》展现了女性群像剧的进步吗?】女性群像剧的问题更多在于它们艺术呈现上的简陋、粗糙 , 以及观念表达上的教条、喊口号 , 这让观众很感到倦怠 , 很快就兴致索然 。
女性形象:从人设到人物
大多数影视项目 , 平台方或制作方对剧本的第一要求 , 就是得有鲜明而极致的人设 。 哪怕《爱很美味》有陈正道这样的新锐导演加持 , 这个项目也曾遭到影视公司“退货” , 理由是“剧本不够甜 , 爱情太悬浮” 。
人设并不是贬义词 。 人设是剧本创作中很常见的概念 , 只不过在过往 , 我们把人设称作为“人物设计” 。 “人物设计”从来就是影视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 编剧在创作前期 , 就应该对他笔下人物的生命历程有初步的理解和把握 , 让人物成为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 。
女性群像剧有着大同小异的人设 。 如果是职场女强人 , 就是《欢乐颂》里的安迪 , 《北辙南辕》里的尤珊珊这一款的;如果是原生家庭重男轻女 , 基本就是复刻《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个性甜蜜的乖乖女一般都会早早步入婚姻 , 并在婚姻中遭遇挫折 , 比如《三十而已》里的钟晓芹;如果是全职太太 , 要么是《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这样的极端 , 要么就像《三十而已》中顾佳的那样 , 是全职太太也是一个独立女性 。
虽然人设能够很快让观众产生熟悉感 , 但也很容易因为剧集之间的彼此重复 , 从而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 比如坊间对“男靳东、女刘涛”的调侃 , 即他们经常在都市情感剧中饰演同一类的霸道总裁 。 像靳东 , 从《欢乐颂》《我的前半生》到《精英律师》 , 人设差异化不大;刘涛从《欢乐颂》到《我是真的爱你》 , 也基本是一个表演范式 。
另一方面 , 女性群像剧中的人设 , 常常是人设先行 , 人设是“一类人” , 是种种标签和概念的集合体 , 是刻板印象的反射 , 不具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殊性 。 套用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的说法 , 当人设是“一类人”时 , 他是扁平人物 , 是某个概念或意念的化身;只有当人设是“一个人”时 , 他才是圆形人物 , 具备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 一个年轻的编剧可以完全不了解某一个人 , 但凭借公式、凭借着刻板成见 , 他就能写出像安迪那样的“女强人” 。
这种只剩人设的人物刻画方式 , 极易露出破绽 。 比如《北辙南辕》中 , 尤珊珊饰演了一名女强人 。 她本是外地姑娘 , 在北京上大学 , 大学期间怀孕、肄业 , 婚后因受不了婆婆的强势而离婚 , 离婚时身无分文 。 但几年打拼 , 炒炒股 , 搞搞投资 , 就让她成为身价上亿的大富婆 。 按理说她应该忙得脚不沾地 , 拼命得难以想象 , 但尤珊珊一天到晚跟闺蜜聊天吃火锅 , 帮闺蜜处理各种糟心事儿 , 顺道做做慈善 , 开个餐厅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 这样的“女强人” , 一点也不真实 。
本文图片
《北辙南辕》里的尤珊珊
女性群像剧人设还存在一大问题 , 即被“爽剧”思路所主导 。 制作方太想迎合女性了 , 太想让女性胜利了 , 所以女强人轻而易举登上事业巅峰;对于渣男 , 只剩手撕 , 狠狠踩脚底下;女主人公身边总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优质男人……女性只是爽感的寄托 , 与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处境、真实的抉择 , 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 。
回到《爱很美味》 , 剧集巧妙地以食物做联结 , 以对美食的不同偏好讲人性也说人生 。 剧中三个女主角 , 刘净、方欣和夏梦 , 对美食有不同喜好 , 也有着完全不同的人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想要被人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 我爱过你,后来放下了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我们终究和次爱的人,一起欢喜了余生
- 深爱不纠缠,是我赠给你的最后的温柔与疼爱
- 生活听语兮:大声说爱你,喜欢就大胆说出来
- 怎么放下一个很爱的人,如果你还没放下,不妨也可以看看
- 不爱加班是时代进步,尊重年轻人的时间!曹德旺站在了年轻人这边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