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ITA°是判断肤色类型的金标准 。 本文通过ITA°分级标准将5000例中国女性分为四个肤色类型 , 对不同肤色类型女性的伴随性皮肤问题 , 以及皮肤气血(微循环)与色泽的关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 肤色对于女性面部吸引力具有直接影响 , 研究肤色分布及伴随特点对于化妆品研发有重要意义 。
作为人体最大、最重要的器官 , 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 同时也是个体外貌最直观的展现 。 皮肤本态是指人体皮肤去除妆容、污渍 , 所呈现出的最为真实、客观且直接的状态 , 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 , 既包括不同特征人群皮肤的共同特征 , 也包括个体的差异性特征 , 如民族、地域、年龄、性别和生活习惯等造成的皮肤状态差异 。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 , 通过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器和皮肤摄影技术等手段可以对不同维度的皮肤指标进行客观、定量的表征 , 如皮肤屏障水平、色泽水平、质感水平、皱纹水平、色斑水平、微循环水平等(图1) , 从而综合分析刻画出不同特征人群的皮肤状态 , 明晰真正适合中国人皮肤特征的产品需求与护肤需求 。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东方本色” , 在本文中指中国女性真实、自然、客观的面部肤色 。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 居世界第三位 , 是地域辽阔、地势复杂、气候多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 因此中国女性的肤色类型、分布及其伴随特点也大不相同 。 人类的肤色是四种主要色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 包括表皮中黄色的外源性类胡萝卜素和内源性黑素(棕-黑) , 以及真皮毛细血管、小静脉中的血红蛋白(红-蓝) 。 黑色素细胞分布于人体表皮 , 其产生的黑色素是皮肤抵抗紫外线辐射的主要屏障 , 对人的肤色和感知紫外线的敏感度有重要影响 。 N. Samson等人关于面部吸引力的研究发现 , 肤色对女性的面部吸引力具有重要影响 , 甚至可能是感知年龄和健康的主要信号 。
北京工商大学与花西子展开深入合作 , 系统研究中国女性的肤色特征 , 刻画东方本色 。 基于中国女性皮肤本态数据库 , 采集5000例18-45岁女性皮肤数据 , 探究中国不同肤色类型女性的年龄分布、地域分布及其伴随特点 , 为“东方本色”的研究与化妆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
(一)实验方法
01研究对象
志愿者数据来源于北京工商大学皮肤本态数据库 , 采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五地区各1000例18-45岁中国女性志愿者皮肤数据 , 并将其分为18-29岁(A1)、30-45岁(A2)两个年龄段(表1) 。 收集研究对象屏障水平、色泽水平、质感水平、皱纹水平、色斑水平、微循环水平等六维度皮肤数据 , 共计28项皮肤指标数据(表2) 。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02
研究指标
近年来 , VISIA-CR(美国Canfield公司)越来越多地逐渐应用于志愿者面部特征变化分析 。 通过VISIA-CR进行志愿者面部皮肤摄影 , 结合相关算法可对志愿者正/左侧面部交叉偏振光照片进行皮肤问题特征数据计数 。 随着无创性皮肤检测的发展 , 通过CK仪器(德国CK公司)进行志愿者皮肤测试 , 可以得到客观真实的皮肤数据 , 从而量化皮肤状态 。 此外 , 采用PeriScan PIM3激光多普勒血流仪采集志愿者皮肤血流灌注量数据 , 采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志愿者皮肤平均温度数据 , 采用感觉电流神经检测仪采集2000Hz、250Hz、5Hz电流下志愿者皮肤敏感度数据 , 分析研究志愿者的气血状态(即皮肤微循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