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三 )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02志愿者皮肤指标描述性统计
不同肤色类型志愿者的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 验证志愿者皮肤指标的方差齐性 , 方差齐的皮肤指标进行不同肤色类型间ANOVA单因素检验 , 方差不齐的皮肤指标进行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 。 结果显示 , GLOSS_DSC、痤疮(总)、痘印、色斑(总)、雀斑、皱纹(条)、眼周细纹、Ra(mm) , 口周纹、黑头没有显著性差异 , 其他皮肤指标在不同肤色类型间至少存在一组或一组以上的两两差异的显著性差异(表3 , P<0.05) 。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03不同肤色类型皮肤差异性分析[i]
对四个肤色类型间志愿者的五维度皮肤指标继续进行成对比较 , 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 , ①质感水平:ITA°与皮肤粗糙度Ra、黑头、痤疮(总)、痘印等皮肤指标无显著关联 。 ITA°值与弹性R2和毛孔在统计学上显著负相关(P<0.05) , 即随肤色加深 , 皮肤弹性逐渐增大 , 毛孔逐渐增多(表4 , 图3A-B) 。 ②色斑水平:ITA°与色斑(总)及雀斑无显著关联 , ITA°值与晒斑在统计学上显著负相关(P<0.05) , 即随肤色加深 , 晒斑个数逐渐增多(表4 , 图3C) 。 ③色泽水平:ITA°与光泽度GLOSS无显著关联 , ITA°值与黑色素MEXA、血红素含量ERYTH和皮肤黄度b*在统计学上显著负相关(P<0.05) , 即随肤色加深 , 皮肤黑色素、血红素含量逐渐增多 , 皮肤逐渐变黄(表4 , 图3D-G) 。 ④屏障水平:ITA°与皮肤酸碱度pH无显著关联 , ITA°值与皮肤水含CM、水散TEWL、油脂含量SM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P<0.05) , 随肤色加深 , 皮肤含水量逐渐减小、经皮水分散失量逐渐增多 , 皮肤油脂含量逐渐减小(表4 , 图3H-J) 。 ⑤皱纹水平:ITA°与皱纹(总)、口周纹及眼周细纹数量无显著关联 。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04ITA°伴随性指标偏相关分析
年龄对整体指标有显著影响 , 因此在控制年龄的情况下探究与ITA°有显著相关性的皮肤指标 。 通过皮尔逊偏相关分析可得 , 控制年龄因素后 , CM、TEWL、SM、ERYTH、MEXA、GLOSS、R2、b*、pH、晒斑、毛孔与ITA°值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 。 ①ITA°与TEWL、ERYTH、MEXA、R2、b*、晒斑、毛孔等皮肤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 即肤色越深 , 可能伴随着皮肤水散越高、黑色素和血红素含量越高、皮肤越黄、弹性越好、晒斑和毛孔越多 。 ②ITA°与CM、SM、GLOSS_DSC等皮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 即肤色越深 , 可能伴随着皮肤水含越低、出油越少、光泽度越差 。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分析东方本色:基于皮肤本态的中国女性肤色伴随特点研究
文章图片

05皮肤气血与色泽指标相关性分析
探究志愿者气血水平和色泽水平皮肤指标的相关性 , 结果显示 , ①经皮氧分压、经皮二氧化碳分压与色泽水平皮肤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 ②皮肤血流灌注量:血红素含量ERYTH与血流灌注量呈极弱正相关(0.0<相关系数<0.2) , 随着血红素含量升高 , 血流灌注量逐渐升高 。 皮肤黄度b*与血流灌注量呈负弱相关(﹣0.2<相关系数<﹣0.4) , 随着皮肤黄度升高 , 血流灌注量逐渐下降 。 ③皮肤温度:血红素含量ERYTH与血流灌注量呈极弱负相关(-0.2<相关系数<0.0) , 随着血红素含量升高 , 皮肤温度逐渐升高 。 肤色ITA°与血流灌注量呈极弱正相关(0.0<相关系数<0.2) , 随着肤色变深 , 皮肤温度逐渐升高 。 ④敏感度:肤色ITA°与皮肤敏感度2000Hz存在极弱负相关(-0.2<相关系数<0.0)[i] , 随着肤色变深 , 皮肤敏感度逐渐升高(表6)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