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老的父母难相处,怎么办?( 二 )



|与年老的父母难相处,怎么办?
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张文英无奈地说:哥哥大专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了一段时间 , 因为母亲心疼他 , 他就回了老家 , 由父母安排工作、买房买车 , 结婚生娃后和父母同住 , 想吃啥母亲就做啥 , 一年胖了40斤 。 而她自己 , 在北京读研期间 , 靠学校补助和兼职经济独立了 , 毕业一年后去了杭州 , 有一份虽忙碌但合意的工作 , 逢年过节给父母贴些钱 , 都被父母用于还哥哥的房贷 。
小时候 , 张文英没有意识到父母对儿女区别对待 , 只觉得“哥哥不懂事 , 那我就懂事些” 。 几年前 , 哥哥因为结婚的问题和父母矛盾激化:父母嫌哥哥工资低又不上进 , 买房买车还要挑好的;哥哥却觉得父母思想老旧、无法沟通 , 没有能力替他安排更好的生活 。
三个家人吵起架来谁也不愿退让 , 远在北京的张文英努力去调解:“我常常在晚上10点多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微信上我哥‘吐槽’ , 回家后在电话里安慰哭泣的妈妈 , 再悄悄打给我爸 , 让他多体谅妈妈 。 当我把三个人安抚完 , 有时候已经夜里12点多了……”
“没有人关心我过得好不好 。 我那时刚毕业 , 在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工作 , 经常加班、压力大 , 天天挤地铁 , 房租还高 , 过得很不开心 , 对前途充满迷茫 , 但我无处可说 。 ”
久而久之 , 张文英意识到父母和哥哥只想“吐槽” , 不想解决问题;面对儿女之间的矛盾也只会和稀泥 。 她不想再当“情感垃圾桶” , 接到家人的电话和微信 , 总是过很久才回复 。
更重要的是 , 她意识到父母骨子里真的是“重男轻女”:哥哥再怎么不上进 , 仍然要替他买房、买车还贷 , 帮他照顾孩子 , 因为“养儿防老 , 只有那么一个儿子 , 我们不帮衬谁帮衬” 。
随着阅历的增长 , 张文英看开了 。 她明白父母和哥哥的状况是“相爱相杀” , 牵扯不断 。 她不再试图“解决他们的问题” , 当妈妈再来找她“吐槽”哥哥时 , 她会直接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 她主动减少打电话的频率 , 一两个月才联系一次 , 父母也只知道她很忙 。
由于疫情原因 , 张文英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 , 上一次回家还是去年国庆假期 。 “今年我依然不打算回去 , 明年五一节如果疫情好转 , 我会回去看一看、待几天 。 现在这样保持一定距离对彼此都好 , 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 。 ”她平静地说 。
育儿理念南辕北辙 , 背后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
23岁那年 , 西北女孩李一苇只身来到香港求学 , 她慢慢适应了这个水泥森林般的城市 , 在这里成家立业 。 今年夏天 , 她和丈夫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 双职工家庭、生活节奏快 , 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 , 在年初 , 李一苇接母亲过来同住 , 好帮忙带娃 。
从18岁离开家上大学开始 , 已经15年没和父母长期同住的李一苇 , 在朝夕相处间重新认识了母亲 , 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 她感叹:“小时候对父母总是仰视的 , 我们从未平等交流过 , 现在从我们育儿理念的差异中 , 渐渐明白冲突背后是过去深层次问题的延续 。 ”
“以最小的事儿举例吧 。 ”李一苇说 , “宝宝哭闹的时候 , 我会温柔地去安抚他 , 而我妈妈却总是不耐烦地训斥:‘你怎么老是哭!’‘你怎么能吃手!’”
“虽然孩子还小 , 还不会有记忆 , 但这些指责性的语言却让我敏感地想起自己小时候 。 我就是在这样打压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 。 ”
一年来 , 李一苇读了不少讲心理学和家庭关系的文章和书 , 主动参与修复亲密关系的工作坊 , 寻求专业意见 , 不断回想、反思 , 揭开自己内心深处的“伤疤” , 然后自我疗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