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与丑对照原则”

1、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与丑对照原则”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
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 。"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都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美丑对照原则,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
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令人作呕"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从它的总题到其中的篇章内容,都是实践这种理论的典型证明"所谓恶之花,就是恶中之花,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从恶中所发现的花,或者说是恶中也有花"这种恶之花,是否改变了恶的性质了呢?没有,它只是说明此恶并非万恶不堪,而是还有好的成分和花的因子,这就自然地减轻了恶的程度和分量;再从另一角度说,这种花是否就不成其为花了呢?也不是的"应该肯定,它仍然是花,只是它不象别的花那么鲜艳美好,因为它已带有恶的成分,或者说它是从恶中产生的花"在《恶之花》的具体诗作中,作者表现以丑为美的理论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从常态的丑和恶的事物中,开掘出它的对立面美和好来,譬如在5祝福6中,作者将他母亲的诅咒!妻子的毒语以及世人的恶言,全都视为对自己的祝福;这是不同于世俗的审美观和价值论,诚如诗中所言:苦难正是灵药,足以根治我们败坏的道德,苦难正是出类拔萃!无比纯粹的香精,足以激励坚强不屈的人们去迎接神圣的欢乐!(张秋红译)
这里的灵药和香精,只是作者主观上的认识,并不代替客观的事物,也没有改变那些诅语谩骂的性质;而且以这种审美情趣对待那些污言秽语,就达到了变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其二是将矛盾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运用,或以揭示出丑恶事物中的美好基因,或以暴露出正面事物中的腐恶之气"譬如:
我酣饮你的气息,哦,甘美,哦,毒素,何处可寻到你的慵懒之美?(《阳台》钱春绮译)
天空又悲又美,象大祭台一样!(《黄昏的和谐》郭宏安译)
懒散的宝贝,我多爱瞧你苗条身材(《起舞的蛇》郑克鲁译)
哦,发卷,哦,充满慵懒的香气!将再度找到你,哦,丰满的倦怠!(《头发》郭宏安译)
你不也如我是一轮秋阳,呵,我如此纯洁,如此无情的玛格丽"(《秋》陈敬容译)
在这样的一些诗句里,美和丑相互交错,或表现事物的两面性,如:阳台既是甘美又是毒素,天空又悲又美(又愁惨又美好),玛格丽如此纯洁又如此无情;或显示事物的对立面,有用消极之语状美好之事,如:慵懒之美、懒散的宝贝、慵懒的香气等,有以褒扬之词饰病态之物,如:丰满的倦怠"不管是那一种情况,它们都没有改变诗作所描写的事物的性质,只是增添了事物的内涵,使之变得更为丰富和繁杂"而最为典型的就是《你要把全宇宙纳入你的闺房》这首诗中所写的:“哦,罪恶的女王,哦,荡妇,就是你,劣畜,造就天才的才艺")
呜呼,污秽的伟大!崇高的卑鄙!让污秽与伟大相结合,使伟大中兼有污秽,污秽里掺杂伟大,因此,污秽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伟大也不是那么令人神往;崇高与卑鄙相搭配,也是同理"
两种认识论都是对客观的直接把握辩证唯物史观认为,客观世界是处于一种矛盾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发展变化之中"美丑对照原则和以丑为美理论实际上是根据两种认识路线来看待物质世界的,它们都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认识论 。美丑对照原则,其理论依据就是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表述的那段名言:
近代的诗艺,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与其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不如说是对客观真实的正确反映,也是符合现实主义文学要求的理论观点"它是对以前的古典主义文学只注重美!仅描写崇高的一种反拨,是一种要求全面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事实上,在美学领域里,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面性世界,即美与丑两极并立!
雨果与波德莱尔这两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通过他们自己的创作,成功地实践了各自的理论主张"雨果阐述的美丑对照原则及其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杰出作品,形象地展现了客观世界的两面性:美与丑,它们既共生又对立;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主观认识的倾向性: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的善良愿望"波德莱尔坚持的以丑为美的主张及其以〈〈恶之花〉〉为典范的优美诗篇,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实质的关系:丑蕴涵着美,人们需要辩证地认识和审视丑;而且开创了美学领域的新途径:丑是文学创作的又一半壁江山,是揭示生活真谛!美化人类性灵的另一重要途径"两位艺术大师虽用不同的审美视角,但都是以赤诚和善良的心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领着人们从美中辨别丑!从丑中发现美,在美与丑这两物!两色构织汇集的艺术画廊中,把握和探究现实世界中的美丑二元对立及其辩证转化的美学意蕴"雨果的美丑对照固然没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也没有改变事物的性质"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与丑对照原则”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简析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人物,说明“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与丑对照原则”】首先,人物自身形成美丑对照,比如弗比斯丑陋的心灵却拥有英俊的外表,卡西莫多美好的心灵却隐藏在丑陋的外貌之下 。其次,在人物之间形成了美丑对照,例如:1、同样是心灵美好,但外貌不同的――丑陋的卡西莫多与美丽的艾丝美拉达形成了美丑对照 。2、同样是心灵丑恶 , 但外貌不同的――丑陋的符楼洛主教大人和英俊的军官弗比斯形成美丑对照 。3、同样是外貌美丽 , 但心灵品格不同――自私风流的军官弗比斯和重情重义的艾丝美拉达形成了美丑对照 。4、同样是外貌丑陋,但心灵品格不同――善良的卡西莫多和邪恶的丑陋的符楼洛主教大人形成了美丑对照 。主要是这四组美丑对照,还有很多配角人物也形成了美丑对照 。所以雨果的人物塑造不仅在单个人物上,同时也在群体人物之间遵循着美丑对照原则 。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与丑对照原则”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3、《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 。特色: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 , 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 , 夸张和怪诞 。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 , 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 , 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 。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 , 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
其次是草菅人命 , 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 , 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 , 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 。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 , 突出 。
此外 , 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
表现:
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是雨果一贯倡导的文艺作品的创造原则,也是他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所提出的主要原则 。顾名思义,所谓“美丑对照原则”即是在文艺作品中大量地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以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 。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黎圣母院》中几个代表人物: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当然也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 。而卡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 。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 。毕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陋者一定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与丑对照原则”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4、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论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轮美奂的典型 , 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 , 美丑对照的运用 , 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 , 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 , 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令人作呕"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 , 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
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的体现,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与丑对照原则”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浅析《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 
  在这部作品中,雨果运用“美丑对照”的原则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通过多个角度来刻画美与丑,并通过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将这种对比进行强化,体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的艺术主张 。文中写到:“格雷沃广场上,美丽善良的吉普赛流浪姑娘爱斯梅拉达翩翩起舞,身后跟着漂亮聪明的加里;撞钟人卡西莫多丑陋畸形的身躯在钟楼上来回跳荡 , 发出怪兽一般的咆哮;神父阴郁的影子幽灵一样,厚重溽湿,借着黑色的外衣 , 在钟楼顶层的院墙内闪烁不止 。”在《巴黎圣母院》中有外貌美丽无比、内心淳朴的爱斯梅拉达,也有丑陋万分但内心善良真诚的卡西莫多,还有道貌岸然、衣冠禽兽的克洛德,他们身上都有着鲜明的“美”或是“丑”的标签,将外貌、心灵的美与丑通过对比充分的展现,让美与丑、善于恶这原本属于对立面的两方变的相依相存 。                             
 一、美丑共存 :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她最突出的一点是有着令人黯然失色的出众美貌,这样的美貌使女人们嫉妒,男人们爱慕――这就使她有罪了,一个低贱的下层人怎么能长得这么美?在暗淡的故事背景中她仿佛是一抹靓丽的色彩 , 逼得人不敢睁眼直视 , 雨果更是在文中写到:“不能一下子肯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 。”这样醒目的“美”不掩盖起来 , 就赤裸裸地展示在一个不怀好意的环境中 , 让这份美变成了危机的存在 。
而敲钟人卡西莫多最突出的一点与爱斯梅拉达正好相反:极度的丑陋 。畸形、恐怖几乎类似于一个怪物 , 同样不敢令人直视 。他的鼻子是四面体的,嘴巴是马蹄形的,眉毛就像猪鬃,还是个驼背矮子、跛子,仿佛这样的人,从出生就是被诅咒的,因为丑陋就是罪恶,就是魔鬼,他丑得连“灵魂的姿势都是可怜的、畸形的” 。虐待、嘲笑和偏见像大山一样压迫着他,使他远离人群,性情粗暴,举止奇特 。正这样醒目的“丑”不掩盖起来,大刺刺暴露在一个狭隘肤浅的环境中,同时也让着份“丑”变成了危险的存在 。    外貌的美与丑这两个极端的对立面碰在一起,原本不相容的两面,却也会因险恶的不公而惺惺相惜,彼此温暖 。放在嘴边的那口水是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心灵,摆在窗前的那瓶插满花儿的普通陶罐是卡西莫多呵护的温柔 。卡西莫多的爱纯洁无私,他以自己所爱的人幸福为满足,他的爱情充满了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爱斯梅拉达再次被捕给他很大的打击,他“哭得浑身颤抖”,她的惨死终于换起了他麻木多年的心 。无论外表的“美”还是“丑”,卡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都有一颗纯洁而美丽的心灵,这样心灵无比的美丽,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固然好 , 然而最重要的是内在美,让“美”与“丑”不再是对立的两面 。
二、善恶相依:
  文中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则是善恶相依的典型代表 。克洛德的出生良好 , 听从父母的安排进入神学院学习,将自己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忠于宗教,不接近女人,并且对于弟弟用自己全部的激情和身心加以呵护 , 他还收养了被遗弃的卡西莫多,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他抚养成人,让他当上了圣母院的敲钟人,这些行为充分的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 。然而,在教会担任职务以后,克洛德的思想却逐渐开始发生变化,野心日益暴露出来,而且对于权利和地位的向往也越来越赤裸裸 。他疯狂放纵情欲,在强烈的兽欲驱使下企图长期霸占爱斯梅拉达,为了爱,他甚至跪倒在爱斯梅拉达的脚下哭喊着说:“我们要逃走,我们到某个地方去!”爱斯梅拉达前后五次的拒绝并没有使他反省 , 反而刺激他使用更专横卑鄙的手段,一旦阴谋落空爱而不得,就要借助宗教和法律把爱斯梅拉达置于死地,做出很多邪恶的事情,使得他人性中最为黑暗的一面暴露无遗,在“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克洛德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 他从一个优秀善良的人,一步步走向灵魂的扭曲,并最终被“恶”占了上风,变成了一个邪恶的魔鬼,他个体人性的泯灭和对权力地位的欲望,造成了他的悲剧 , 从“善”到“恶”的转化 , 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    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文中人物自身外貌与内心互为映衬,使美的更加美、丑陋的更加丑陋,而人物前后品性的变化,卡西莫多的由丑变美 , 克洛德的由善到恶,都充分的说明人的品性是处在变化与发展之中的 。 《巴黎圣母院》中把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紧紧的纠结在一组密切接触的人物身上,从而解释了美丑善恶的真正内涵,美丑相互依存,善恶可以转化,让人们对美与丑的评判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