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族文化中 , 歌谣的地位占据着相当高的地位 , 那里的人们素以“善歌”着称 , 那里的地方素有“歌海”盛誉 。他们通过歌谣来表现生活 , 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的文化基本上就是一部完整的歌谣文化 , 他们随口就来 。
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 , 几乎人人能歌善唱 , 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淳朴、自然、真实 , 乡土气息格外浓厚 , 尤其是结构短小 , 韵味和谐 , 琅琅上口 , 易歌易记 , 流传方便 , 使得壮族民间歌谣题材十分广泛 , 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 艺术表现形式形形色色 , 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壮族民歌 , 就形式分 , 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 。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 , 每诗只咏一事 , 有时长达300多行 。长篇叙事诗比较着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 。
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 。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 , 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 , 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 。四句一组 , 相互问答 , 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 , 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 , 种类繁多 , 从内容和形式来看 , 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 。壮乡民歌多 , 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 , 不能瞎唱乱唱 。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 , 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 。
比如情歌 , 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 , 而在家里 , 在父母面前 , 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 。仪式歌中 , 祭祀唱什么 , 婚嫁唱什么 , 丧礼唱什么 , 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 。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 。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在壮族地区 , 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 , 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 , 等等 。
据粗略统计 , 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 。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 , 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 。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 , 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除了单声部民歌 , 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 。
山歌调的演唱方法 , 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 , 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 , 都丰富多彩 , 别具一格 。其中富宁皈朝山歌调、靖西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 , 尤其着名 。
壮族人爱唱歌 , 不仅平时唱 , 家里唱 , 而且还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 , 称为“歌圩”或“歌节” 。歌圩的日期主要在农历三月初三 , 但在春节、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也都形成歌圩 。
有时甚至在赶集的路上也形成临时的歌圩 。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 。日歌圩在野外 , 以青年人“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 。夜歌圩在村子里 , 主要吟唱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认识壮族,壮族铜鼓习俗文化
- 壮族平果嘹歌特色文化
- 壮族文化创造“鼻祖”-壮锦
- 壮族文化:莫一大王节的传说
- 十万个为什么经典问题
- 壮族黑衣壮传说及传统习俗
- 古色古香的壮族铜鼓铸造技艺
- 独具特色的壮族粽子文化
- 独具民族魅力的壮族歌圩节文化
- 壮族文化:壮族霜降节的由来及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