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剪纸,不得不提剪纸的发源地——中国 。早在汉代,剪纸就已经出现在《山海经》中,被称为“民间艺术之花”;《吕氏春秋·察今》说:“民初有剪,以五色为五常,以黄黑为五德”;《汉书·艺文志》说:“剪纸始于汉”;《元和郡县图志》说:“……凡民家物多以五色为纸,剪出花来者名之曰剪纸”;《北史·舆地志》更是把剪纸记载在一幅画中:“画一花一鸟一兽,画其六代之盛衰” 。可见历代对剪纸之重视与推崇!下面为您介绍一下中国剪纸的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剪纸之乡”吧!
一、历史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已有剪纸艺术 。据《晋书》载:“晋简文帝时,民有剪 。”晋简文帝即为晋成帝少子、侯景之子 。襄汾剪纸的形成和发展与早期的农业经济时代密不可分 。“夏商时期襄汾人有大量的生产活动,也就是农耕文化开始形成阶段 。”而农业经济时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关系与农业经济之间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 。文化上的激烈冲突促使民众开始将劳动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吸收 。
二、文化内涵
襄汾县剪纸既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寄托 。它集民间艺术和民间信仰之大成,对人们心理、审美、教育、文化、道德、娱乐等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民间艺术有一定的感染力,表现形式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选择性,使它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具有深刻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她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形式多样、风格多变;作品内容丰富多彩;造型朴实大方;风格古朴粗犷;题材广泛丰富 。它所表现出的深厚寓意更能感染人们的心灵和思维 。
三、艺术特色
襄汾剪纸既有北方剪纸的那种刚健粗犷,又有南方剪纸的细腻柔美,有中国民间剪纸中极具代表性的“三弯八铲”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多样,形式简练明快 。其中最有特色和影响的是传统线剪技法和剪纸技巧并用的线剪剪法等 。用剪剪出的线条有直线、圆线和曲线等形体,用点、面组合成平面或立体造型;还有几何形图案 。襄汾县民间流行线版雕刻剪纸,线版雕刻主要有人物头像、花卉、动物和吉祥图案等 。这类剪纸多用红绿两色作底(即素纸上先剪出花样,再用绿纸印刷),题材广泛,除表现农村生活以外,还可以用于宗教和民俗活动中 。
四、传承与发展
襄汾剪纸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襄汾人民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在襄汾,每一个老辈人都是传承人,代代传承,薪火相传 。目前,襄汾剪纸在民间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它不仅吸引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前往参观、学习、交流,更重要的是让各地人看到了襄汾剪纸背后默默付出的匠人之心 。为传承和发展襄汾“剪纸之乡”这一品牌,2008年10月20日,襄汾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襄汾剪纸也在2009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颁发的“全球最佳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
五、创作重点
【剪纸的发源地】
《诗经·小雅·野有蔓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表达了襄汾人民对祖国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国演义》中人物张无忌和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对这两位英雄的描写与塑造也多以历史上杰出人物为主题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