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会通过乞巧活动来纪念天上的仙女 。说起这一天,也许很多人都会想到农历七月初七的鹊桥相会,在古代有一首民谣:“七月七日长生殿;杨柳枝上吊着七仙女;鹊桥相会在人间 。”七夕,也是牛郎织女故事传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七夕起源于中国古代传说:“女娲补天”的传说中,织女是女娲补天所生 。每年七月初七这一天,在天上居住着众多牛郎织女的神仙们,为了纪念她们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追求,于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都有许多人在一起做牛郎和织女的鹊桥相会,并且他们也是天庭和人间相会最早最浪漫且最热闹的日子 。
1、起源于女娲补天
传说:在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她是“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的母亲,她为了拯救苍生,用五色石炼成红色的五色石斧,这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补天斧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五色石斧放到天上来作祭拜之用,而织女一家就搬到天上去居住了 。“鹊桥”这个名字就是被后世沿用下来的 。另一个传说,女娲和伏羲都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女神 。如果没有女娲,那么地球将会变成红色和黄色,大地也将变成干枯无色的石头墙了 。
2、传说中的“鹊桥相见”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的爱情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在《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有七夕,二人相会,唯七月七日不得相见” 。这也就是七夕在上古时期最早的一个经典之说 。而最早流传在汉代民间的牛郎织女故事,实际上是由东晋文学家顾恺之写给其妻子织女星的《西京杂记》,其中提到:《牛郎织女图》所描绘的就是牛郎和织女两个人鹊桥相会的画面 。
3、七夕节的起源
从民间习俗来说,七夕节与我国古代的天星节、地府节、女儿节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传统节日,并且是一个集四大传统节于一身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主要部分:在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牵牛星和织女星都会现身于夜空中,它们相互望着彼此,牵牛牵织二星,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当作一个传统的乞巧节日 。“七夕节”是一个古老中国男女相会之日 。“七夕节”始于汉文帝(公元前165年-公元前195年),汉武帝(公元前127年-公元75年)时把七月初七定为"岁首",于是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这一天,汉朝天子都要召集文武大臣一起集会庆祝,汉武帝还让百官佩戴彩珠、相面、星神等物品来装扮自己的宫殿,让大臣们在夜晚欣赏自己宫殿四周迷人的景色 。汉代宫廷中还用彩帛穿针乞巧,到了东汉时期就有了七夕节和太初节一样很隆重的活动 。
4、乞巧文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乞巧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以妇女为主体的节日,虽然这一节日在唐代开始有了正式的名称,但是它的内容却都十分有限,尤其是乞巧的内容,就像七夕乞巧节,七夕是女子自己最重要的节日一样,而且它也不像其他节日那样,人们能够自己决定这一天应该吃什么、怎样过 。所以七夕的乞巧节日基本上就成为了女性自己确定了一个节日日期或者是一个节日气氛等其他节日活动 。乞巧时妇女们最主要做的事就是将巧针穿针、玩巧布艺、乞巧歌、说巧话、乞巧书等传统习俗项目 。同时我国也在宋代时形成了非常完整、严格的乞巧制度 。在当时的时候全国各地皆是以七月初一来祭祀乞巧女神织女,而到了明代更是规定了各府、州、县将巧节定为各府、县举办乞巧活动的日子 。
【七夕的由来】
5、七夕习俗与爱情
七月初七这一天,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关于七夕的诗词,在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七夕的诗,像宋代的苏洵,他就写过一首诗,叫做《七夕》,他在诗中说:“七夕西风急,巧插茱萸少;七月七日长生殿,今日长相思 。”所以,人们认为这是牵牛和织女乞巧的日子 。而且这些诗词中还说到了七夕那天大家可以穿针乞巧,可以欣赏到银河两岸的美景,同时乞巧也成为了七夕独有的习俗和乐趣 。这一节日习俗很多,但是对于爱情来说是最为独特重要的一个节日,很多人对于七夕这个节日都有一种美好幻想跟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