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发源地


昆曲的发源地

昆曲的前身是昆曲,《曲苑杂言》载:“昆曲,有曲名也,一名太白,一名白泽,一名永嘉 。《曲苑杂言》者乃曲之总集,亦为曲种之首” 。“昆”是个多义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昆曲即“中国昆曲”之“昆”;二是“昆山”是指苏州、昆山腔、昆曲等剧种,意思是“昆曲”之源 。《曲苑杂言》认为“昆曲”之源可上溯至吴越国钱镠时期,当时钱镠(本名吴元丰)在扬州筑城安民并发展经济贸易,钱镠以昆山为昆曲之根,遂取此名“昆山” 。至乾隆年间其后裔钱弘遇(乾隆年间状元)及其子钱天泰等人以“昆曲”为中心所创昆曲剧种体系初成、逐渐形成 。昆曲剧目有《五更梦》《牡丹亭》《惊梦》《南柯梦》等30多部(部)剧目和《游园惊梦》《拾玉镯》等20多部经典剧目 。
1、昆曲的前身是昆曲
自明清以来,中国的戏曲剧种在南戏、昆曲和昆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至清末民初,昆曲已成为中国戏曲的主体,拥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曲者,本也”,也就是说音乐在戏剧活动中不仅是表现舞台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而且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昆山腔即昆山地区民间音乐形式的总称,其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 。明代有句俗话“京昆唱戏京戏”的说法,这是说昆曲有北京昆腔和苏州昆山腔之分的说法(即三大腔),京戏是元代的昆腔,苏州是明代的昆腔戏院(亦称八大院),而昆山昆腔是明清两代形成的戏剧(即三大调)之一、中国最古老甚至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另三大腔即豫剧、昆曲、汉剧) 。因此昆曲可称作古代中国戏剧艺术的鼻祖,也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戏剧艺术起源于上古尧舜禹时期,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多彩的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态——民歌、小戏和戏曲这四大古老剧种和戏曲艺术形式——中国话剧、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等门类均为人类智慧之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昆曲可谓当之无愧地“戏曲之祖”和“第一剧种” 。
【昆曲的发源地】
2、昆曲的发展与演变
昆曲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以苏州方言为基础、融合吸收昆曲腔与昆曲的昆腔腔调而形成的昆山腔;二是以苏州话为基础、吸收昆曲腔与昆曲的昆腔腔调而形成的昆山腔;三是以苏州话为主与昆曲的昆腔;四是以昆曲作为主体形成的昆曲梆子腔(又名昆山戏) 。昆山话是古代汉族口语,由昆山地区农民(包括越南人和吴越人)在明代嘉靖年间发明,并逐步向民间传播,因其独特的演唱方法而被称为“昆山”音,其唱词与曲调也随着地方戏曲一起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昆山地区主要流行戏曲形式为道情、梆子戏、皮影戏等各类剧种,但因演出场所多为文人士大夫所垄断所用,昆山及周边地区很少有演出场所供昆班演出之用,所以不能称为“昆山” 。清朝时期民间流传广泛、以唱词为主、流行于江苏苏州地区以及台湾等地的“昆山腔”、“阳澄湖大曲社”仍为明朝早期昆山地区传统戏曲形式及内容形式,与我国其他地区地方戏曲形式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称为“昆曲”或者“阳澄湖大曲社” 。
3、昆曲的历史意义
昆曲始于“中国昆曲之故乡”的传说记载了钱镠与吴越国王钱弘遇的情缘故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昆曲作为我国四大剧种之一,对研究我国戏曲史、文学艺术史、戏剧史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句古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载体之一(《汉书·艺文志》:“戏曲始于《汉书·艺文志》之六大)”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明代中叶以后戏曲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昆曲不仅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深刻影响了中国文艺创作和戏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戏曲中昆曲为其中之一 。作为“中国戏曲之母”及“中国十大曲种”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第一戏”),昆曲就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当今新一轮以美国西点军校、意大利米兰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学术界先后对昆曲都进行比较系统地研究后得出结论:昆曲之所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支戏曲剧种并影响至今,是因为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世界艺术史上占主导地位且有重大影响的西方三大戏剧剧种中,昆曲居首位,可见它在中华民族艺术史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