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甲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属于鞘翅目、昆虫纲甲虫目甲科、甲虫属的昆虫 。圣甲虫在我国分布较广,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均有分布 。该虫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繁殖,喜阴暗潮湿和温暖的环境 。圣甲虫主要栖息于干燥、通风、向阳的土壤中,一般生活在温暖气候下 。该虫在我国分布较广,几乎都在田间、林间、道路旁、草丛、稻田等潮湿环境中 。随着虫龄不断增长,圣甲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逐渐加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粮食安全[1] 。
1、生活习性
圣甲虫在南方一般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越冬代,也就是第二代 。第二代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是一致的 。幼虫会在阴凉潮湿和阴凉通风处生长发育 。成虫则集中分布在潮湿阴暗环境中,主要以地下越冬 。成虫能进行多个世代、多个越冬态的交替寄生,也可以单独生活或与成虫同时活动 。第二代幼虫主要在田间危害水稻和甘蔗等作物;幼虫则在植株上、草丛中、灌木丛中或其他植物的叶片上危害;若虫则成群啃食作物叶片、嫩芽等木质部为害处;成虫则会钻入土缝内越冬并伺机产卵繁殖下一代 。根据目前实际情况,第二代幼虫最少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 。
2、为害特点
圣甲虫主要以成虫、幼虫、若虫危害农作物,以幼虫危害水稻、甘蔗、玉米、香蕉、西瓜等果树 。幼虫为害水稻时,会啃食叶片或者果皮致使叶片卷曲、皱缩,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幼虫为害甘蔗时,会咬食甘蔗叶片或者甘蔗减产;甘蔗受害后植株高大变形,严重时植株倒伏、生长受阻 。圣甲虫一般成虫活动能力强 。其以雌成虫产卵,卵期多集中在4~5天之内并会随气温变化,通常5~6天左右产1~2粒卵或者在2~3天内孵化成幼虫 。随着卵期增多,圣甲虫幼虫成虫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往往还会啃食一些树木枝干或者果实,对树木造成较大影响并造成经济损失 。圣甲虫主要危害柑橘类等果树,在南方地区危害较重,每年都会造成大量损失 。该虫还具有一定的抗药性行为,因此防治时要注意综合防治办法 。
3、防治措施
【圣甲虫的生活习性】
在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在害虫发生初期,可以用农药进行防治 。同时要及时防治田间害虫,并注意田间排水 。同时,在冬季也要及时清除杂草,清除田间石块和垃圾,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性,降低虫口密度 。在圣甲虫的成虫阶段,要及时喷药,可用阿维菌素、敌杀死、乙磷铝等药剂喷施防治 。在幼虫期和幼虫阶段,要及时喷药 。可根据圣甲虫发生时间先后选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进行防治 。此外,还可以利用害虫喜欢潮湿、阴暗、温暖、阴暗等特点进行控制 。但不可长时间连续使用单一农药进行防治,否则会产生抗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