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在《礼记·礼运》中写道:“天下之本和,道生之源同 。”《论语·子罕》说:“道而有德,则其身正;德则务成,道器必盛 。”这是一种道德观念,强调德行高尚就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而教化和规范则成为德行为中最重要的内容 。《孟子·离娄上》:“孝慈之本在身”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呢?
【对他人母亲的雅称是什么】
1.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 。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对个人来说,它是其立身处世的根本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是我们的天性 。孝字从心所发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亡,不出依曰丧父,葬曰寒窑 。呜呼!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伤我至德,死我及民;生事父母,长我八尺;伤我至亲,长我九尺;伤我同胞,长我一尺;养我妻子,长我一丈 。今我亡,何以报之!?”孝道所蕴含的道德力量是无穷的 。
2.是一种规范社会生活的德行规范 。
这一道德规范就是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它以孝为核心,使人知道自己做的事应以什么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正确的行为举止来规范自己 。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孝经·开宗明义》中说:“孝为德之本 。义为众之本 。”孟子也说过:“孝”是一种道德情操 。朱熹《四书集注》说:“孝顺父母者,可以为尧舜;不孝顺父母者,不可为舜 。”孔子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不知老之将至,传之于后而弗能教人也 。孝弟者,其为人之先也 。”
3.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都有可能因为一些矛盾和争执而吵架,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孝”来进行调节,以缓和家庭关系 。
比如古代称祖母为“慈母”一词,是从佛教用语中演变而来的,在佛教寺庙里,人们常常把祖母叫做慈妈妈、慈母院的院长称为慈母 。但是在一些古代典籍如《论语·为政》:“故君子孝而三世之道矣!夫或以孝闻名,或以义为先;或以孝治国,或以孝安邦 。”所以君子对朋友的母亲称祖母为“慈妈妈”、对朋友的母亲称兄长的老师为“慈妈妈”、有学问可做大官者则称呼其老师为“义妈妈”等等 。同时,在古代对尊长的称呼也有很多,如尊老师之称,父母对子女皆可称为老师;尊师长之名多用于尊长地位卑微之人;尊父母之名常用于尊敬长辈;敬父母之道常被称为先圣后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