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两年,国家启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 。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工程,成为各大国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而其中所包含的胡服服饰则为沿线各国人民所津津乐道 。丝绸之路上很多国家都曾是我们生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上千年的地方,而这些国家之间彼此融合发展,产生了大量影响深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在这些文化现象中,胡服就是其中之一 。
一、胡服的历史渊源
“胡服”是指在古代少数民族服装中,具有“胡人风格”的服饰 。在我国秦汉时代,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开始在中原地区使用胡服,并逐渐形成以胡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逐渐形成以大领、长袍、宽袖、大襟衣、大襟襟饰、窄袖衫、短褂等为主的服装类型;唐宋时期虽然已形成相对成熟化、个性化和民族化色彩浓郁、多民族色彩鲜明的服饰风格;明清时期由于民族融合、文化创新和社会动荡等因素造成胡服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
二、丝绸之路上的胡服与汉胡关系密切
在丝绸之路上,胡服可以分为西式和交领制两大类 。对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而言,其主要生活方式是游牧,并没有服装制式 。所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装与北方民族服饰最大的区别就是衣服形式 。而与南方民族相比,汉族在服装方面具有明显特点 。
三、历史上的“胡服之争”
胡服的引入,不仅给中华文化的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也给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阻力,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胡服对汉民族与汉族文化影响的大讨论 。这场“胡衣之争”产生于秦汉时期 。当时,胡服服式已成为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后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 。匈奴通过其先进的社会文化方式把原来与中原一衣带水的汉朝联系起来;而汉族通过与匈奴长期通婚融合等方式也逐渐接受了匈奴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也逐渐接受了汉文化;而与匈奴长期通婚融合了汉文化后的汉民族却通过汉唐时期开始转变思想观念等方式试图融入汉文化 。因此,“胡服之争”不仅反映了汉朝时期汉人与匈奴交往融合以及相互间政治、经济等方面交往往来日益频繁现象,也反映了汉武帝后半个世纪至汉武帝末年这段时期汉朝与匈奴关系进一步发展情况 。
四、胡服胡骑如何传入中原?
胡骑传入中原,是由西域的一些国家对中原地区进行征服和殖民而来的 。例如东汉末年的匈奴,其国君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曾两次派遣使者前往中原地区进行友好交流和融合,并逐渐形成以其为首的庞大“西域胡骑” 。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和西域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抵御匈奴侵略而组织了以张骞为队长的“张骞十一人使团”,这支使团在抵达中原后与匈奴进行了多次友好交往和通商交换,并逐步发展成以张骞为核心的庞大的丝绸之路使团体系 。在这种强大交流和融合活动下,张骞率领的使团不仅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渠道和通道,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以及相关科技文化产业以及经济活动的发展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张骞使西域……有使者行以物易物”即是最好证明 。
五、丝绸之路上“胡服”的文化与服饰变迁
【胡服最早由谁引入中原胡服】
在先秦时期,与中原诸国有着密切关系的西域各国,对胡服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且对这些国家的胡服服饰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的异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并不相同,有些影响深远,有些则直接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其它国家 。胡服务器于当时而言已是“稀罕物”,这种服装在汉代并没有出现,到东汉时期才逐渐流行起来 。此后随着中原文化在西域诸国之间交流传播越来越广泛,出现了很多与胡服相适应的服装种类,这其中就包括“胡服” 。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其一是与当时中原文明相适应、对西域文化影响较大的服饰;其二是及于后世不断被改造和创新并产生了一系列新设计和变化的服饰;其三是与胡服相适应、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服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