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秦代以前的说法是:“西楚霸王,自是有过以制荆楚,楚亡,西王乃归 。”“东汉霸王,自是有过以制荆楚 。”“晋朝太公,自是有过以制荆楚,晋亡,西王亦归 。”然而,不同的人,却在不同的时间里有过“制荆楚”“制西王”“追至荆楚”“归荆楚”等说法 。为何?其中暗藏什么玄机?
一、制荆楚与制西王
所谓制荆楚,就是指用自己的力量来制衡楚王,制制不服的意思 。制西王,即用武力迫使西王归降 。其为“自是有过以制荆楚”之意 。秦代以前,“制荆楚”这个词多见于战国至秦统一之前 。而在秦代以后,这种说法逐渐消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正式用“制荆楚”来表示中国大陆统一之后出现的新政权在对外关系中使用这种词汇 。
二、追至楚国与归荆楚
“西王乃归”的说法,是说在楚国灭亡后,项羽西向西行,“楚师破之,杀范增、彭越等五百余人”,随后又返回楚国,“使范增攻楚,乃还” 。“追至荆楚”也是说项羽西进后将范增及士兵们赶回楚国,“项羽亦至江陵” 。项羽“西王乃归”的说法比较流行 。有人认为,项羽要回到湖北荆南(今湖北咸宁南)一带驻扎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到荆楚一带复国,于是项羽在返回荆南途中经过“荆南”时挥泪作歌:“大王西向楚王师,今向大功未完成!自是人中不知有项羽矣!我自有江东一统之威!”
三、从汉到晋的荆楚文化变迁
从西汉到东晋,荆楚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融合到分立的过程 。首先,楚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荆楚文化的彻底解体,这是荆楚文化最早分崩离析的标志之一,也是荆楚文化最大、最主要的社会历史事件之一 。在这段时期内,无论是以项羽为代表的楚汉战争、还是以西王子昂为代表的东王子昂战争、或是以范蠡为首的范蠡时代、或者是宋襄公为代表的晋朝时代等,荆楚文化经历了从融合到分立、再分立立的历史进程 。这是一个从融合到分立和再次分配历史事件相交替演变的过程 。
四、这两种说法有何意义?
【赶制荆楚还是赶至荆楚】
这两种说法,其实也都是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但《楚辞·招魂》中所说“逐秦文王”“逐楚昭王”,就是以西王、追西王为例,说明西王、追西王对荆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而由楚昭王而下的晋、晋两代则把荆楚文化带向了复兴 。这两种说法在内容上都有类似之处:两种均属于历史题材作品,其真实性、艺术性不言而喻 。然而从形式上来看前者体现出了荆楚文化厚重与传奇色彩;而从内容上看则体现出晋楚两个王朝分裂到最后也是统一在一个国家上的轨迹上——晋国衰亡,楚国统一 。因此,笔者认为前者是为后者的统一奠基而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