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所用的九针是谁发明的


针灸所用的九针是谁发明的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有一种神秘的针灸疗法,它是以一个人为核心,以另一个人为节点向外延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那么这种针灸疗法是如何出现的呢?它又是怎么发展的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黄帝内经》记载:“三年不见,则为黄疸,十年不见,则为疮疡 。”
一、九针的产生与发展
“黄疸”在中医的概念中指的是由于热病或病位在上焦而引起的黄疸症状 。“黄疸”的出现并不单纯由于病情复杂而引起,往往是由于人体阳明经气不能顺畅地上行至上焦所致 。在黄疸治疗上,《黄帝内经》总结前人治疗经验,认为这“七情”和“五劳”对黄疸疗法的疗效有所影响而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而“七情”为指之病位在上焦而不能上行至下焦所致的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焦阳明经气运行不畅而出现了如黄疸、疮疡等症状;二是上焦若因外感风寒湿邪或因饮食不节致湿热内蕴出现黄疸或疮疡;三是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导致了如发热烦渴、脉结代、脉不滑等症状;四是由于经络循行障碍产生了如足三阳胃经瘀阻等症状;五是由肝郁气滞而引起如肝经风热上攻所造成的如目赤肿痛等症状;六是黄疸与疮疡同时发作,则引起了如疮疡与黄疸交替发作之症;七是其他疾病如失眠、中风等也可出现黄疸症状 。这些症状虽然不会直接导致黄疸患者出现黄疸病症本身,但因为其表现形式与黄疸病情密切相关,所以都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
二、九针,最初的医疗手段之一:
“针”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得最频繁的是《内经》第一章中的“七节”和第二章中的“八节” 。据《灵枢经脉》记载:“针者,百病之源”并“七者,五脉之末” 。也就是说,“针”是最初的医疗手段之一,就像现在我们用到手机一样,它也具有医疗功能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针之为用,首在毫端”;《灵枢刺要》也说:“针之为用,首在经脉”;等等一系列著名论述都说明了针灸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针具之产生由其产生的原因就在于人体自身调节能力较强的组织器官对人体内生物信号感应到以后便产生了相应生物功能或变化现象的调控作用 。《素问六气法时论》中记载:“经络者也,内系于脏腑而游窜四方而为之候也”“经脉者,气之运行之处也”;“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由于经络而游窜四方”“五脏之精气皆因经络”;“任脉者,上下之原都也”……等等这些论述足以说明人体对于五脏六腑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了;同时有研究表明人与五种生物存在密切关系之事实发生在人体中,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整体——“阴阳之别”——而这一切正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研究大自然以及人体自身机能及其活动规律、认知人体生命现象形成并流传下来所必须经历或证明了的过程与规律!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科学理论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针刺方法,最初治疗效果不佳
针刺治疗时,先将针头插入患者皮肤 。然后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食指指腹分别在人体大、中、小的穴位上针刺;当针入大穴位时,则左手五指分别捻转几下,右手食指指腹分别捻转几下,然后再用拇指指腹在穴位上进行捻转操作;最后由左手拇指、中指捻转一个来回即可出针(或称一出二出)(见《灵枢·九针十二原》) 。这种方法最初治疗效果并不佳(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直到汉代才有所改进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小儿脐下连线正中上四寸一穴处有黄疸(即黄疸),得针数次即可痊愈 。”也就是说,这种小儿治黄疸的方法在当时并不成功 。直到东汉年间,董仲舒才研究出了新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以及对疾病的定位和治疗方法(见《灵枢·邪气客论》),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而当时针刺治疗时所用的具体材料也较易掌握,所以针灸也就很快得到了推广应用 。
四、总结
【针灸所用的九针是谁发明的】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针灸疗法是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 。它从先秦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针灸疗法经过了多次发展与变化 。从最初的“针刺”、“刺络拔毒”到现在的“九针”“二十四针”及各种形态的针灸技术、针刺工具,这充分体现了针灸疗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现如今,世界上针灸疗法最先进的现代医学也正是源于中国汉代人于《黄帝内经》(现已失传)中提出之“阴阳五行学说”与“十二经脉学说”及提出之“十二经脉学说”这两个系统学说和理论体系 。这两个系统学说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而完善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针灸技术和理论精髓更为当今医学界所重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