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太平洋洋流在北太平洋形成后,向北流向西太平洋,与赤道洋流汇合,形成南赤道洋流 。南赤道洋流是一股从南太平洋洋向北流经南太平洋的环流,其动力来源于南赤道附近低纬度的海洋洋气流,属于赤道型洋流 。赤道洋流的起点在赤道附近洋面的北纬5度至7度之间,流经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后与东太平洋中经纬度的环流汇合,形成南太平洋洋流 。南太平洋洋流在赤道附近产生西经90°至110°的转向;在赤道附近出现北回归线经过区域的西风和南北向旋转向北方向移动;在赤道附近出现中纬度地区西风和南北向旋转向南方向移动;在赤道附近出现南北向和东西向旋转向南趋势一致、流速较小、沿赤道北上趋势不变;在赤道附近出现东北前西风和南洋面旋转向东、南东方向和南东洋面旋转向南方向移动及形成南太平洋洋流现象;南太平洋洋流在南北向和东北方向呈一条长不小于2000公里、宽度为600~1200公里、流向与赤道和北纬20度海区范围一致的环流大拐弯儿洋流;其在北太平洋和南倾斜坡洋流中表现为大范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流出大洋时有较强流区,在大东洋也表现为逆流区或环流大拐弯儿洋流 。
(1)环流周期
从南太平洋洋流经南倾斜坡时,南赤道洋流在北纬5°至7°之间产生5天一个周期的逆流周期 。南赤道洋流的逆流周期长达10天以上,通常是20天左右 。随着赤道两侧洋带的变化、海面扰动等因素影响,南赤道洋流的逆流周期也会发生变化 。
(2)西经90°转向
经一系列对流,如季风、热带气旋、冷涡、暖水系统等后,洋流进入西经90°转向 。这一转向是通过热带洋气流入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系统的 。这个转向使南海的海洋洋气进入了赤道热带地区,而进入太平洋低纬度区域内 。因此,南海洋受到了西经角和热带气流影响,其西经角在150~160°之间 。但也有一些地方产生了较大的转向,如西太平洋冷涡发展最盛,位于印度洋上(图5) 。另外,由于该洋流入海过程受季风向影响较小及该区域盛行西南风、东南流向风、暖水系统内存在着较大的流区等都可能造成其转向 。
(3)北回归线穿过区域
在南美洲北部和西南部的热带地区,西、北回归线穿过这里,西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产生从南部延伸到西南各纬度的垂直环流,形成一股由北向南的高压带流 。这种热带环流是由南半球赤道海域的洋风引起的 。这种洋风在赤道区域呈垂直流态;在赤道区内呈西南、北北向旋转,以大拐弯儿方式形成低压带流 。这股低压带就是由西风引起的南赤道洋流 。在热带地区中纬度海洋,当来自南大洋低纬度海洋,当来自中纬度海洋中经纬度海洋时,由于受到南北半球热带洋速不同而产生两股动力上的差异,造成了这两股动力上的影响效应和方向上的改变 。因此,南半球热带洋流在大东洋出现了一种逆向旋涡流现象 。
(4)热带和亚热带洋气流的影响及作用
【南太平洋洋流特征】
热带海区洋气是一个旋转区域,各系统间会发生一些物理性质上的联系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受其影响较大;由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向北移,形成热带洋时,热带洋气流向东南方向传播,与流经该地区的东太平洋中经纬度环热进行反应,而向北流入大东洋,形成太平洋热带洋 。因此,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股从南太平洋经过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并形成海洋洋气潮流体系的环流 。除了流向与西太平洋相关、由热带流引发外,热带和亚热带洋气流还可以作为一个能量载体产生影响 。
(5)南赤道洋流与北太平洋沿岸海水和海洋表层水的交换作用
南赤道洋流是一股在南太平洋沿岸区域内的海洋洋气流,它在东、西两个方向上均具有周期性的流动 。从印度洋东部至南太平洋西部,该区域所受到的波浪活动以及海水环流和表层水的交换作用是一致的 。这种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域性 。在南海边缘和日本南部海,南赤道洋流经西南太平洋向东、西洋移动,通过日本北部沿岸海域之后流过该区域中部海区并逐渐深入内陆,流速逐渐变慢,而当它穿过冲绳海槽时,则再次经东北太平洋继续北流向西太平洋 。因此,南赤道洋在其周围海区内具有典型的横向和纵向两种流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