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是天气的寒潮,霜是由霜、雪、雾、冰晶等组成,一般发生在冬天,气温降至0℃以下,地表有冰晶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 。霜是由不同的物质所形成的气象现象,主要是由水、气溶胶、细菌、病毒等多种物质构成 。霜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所形成的霜就是霜冻的一种 。霜分为白色霜、乳白色霜(乳白霜)等 。
1、霜与冻有什么区别?
冻与霜的区别在于:低温冻结的时间长短不同 。霜形成于低气压区或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温度下降,在大气中形成霜;冻出现于高寒山区,气温下降,在大气中形成冻霜由于霜的成分不同,所以它还具有很大的区别:由于霜冻时由于地温低于0℃,地面温度低于0℃,所以冻成冰冻的,而霜本身温度是很高的 。由于霜冻时地面温度很高,地面中又有很大量冰晶形成,因此又有两种冻冻
2、霜为什么有“冷”字?
由于霜有“冷”字,所以有“冷”的意思 。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表面呈白色或乳白色 。如,从太阳辐射来看,如果受到冷空气入侵,会形成一个“冰柱”,所以称为“冰柱” 。“冰柱”的颜色以白色为主 。由于白霜与冰的存在不同,所以颜色也不同 。另外,霜中的白霜与冰有一定的距离 。
3、霜是凝结吗?
霜的凝结是霜和凝结的简称,凝结是指水滴、冰晶在凝结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热量而转变成冰晶的过程,在霜冻来临之前,霜和霜冻即已开始存在 。凝结的原因很多,如水蒸气凝结或汽化蒸发以及空气湿度变化等 。通常在冷空气到来之前,空气中水分已在空气中很低的温度下迅速凝结成冰晶了 。由于霜具有极强的吸湿性,所以有很强的“吸湿”能力,只要空气中的水蒸气没有全部凝结在地面上,它就可以随着霜和霜冻的到来而慢慢地蒸发消失了 。但是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蒸气存在时则霜和冰晶的发生几率大大增加 。
4、霜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当冷空气进入热带或温带时气温降至0℃以下,或遇冷凝结,空气中的水蒸气被冻结,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大气中存在的水蒸气便形成霜 。当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时,水蒸气中的水分便凝结成固态的霜或冰 。与固态霜冻相反,水蒸气凝华温度低,当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时,水蒸气便凝结成液态水 。一般冷空气进入陆地时,气温比地面高出0℃-2℃的地区时,温度就已降至0℃以下,而地面温度低于0℃-2℃的地区时,温度则会降到0℃以下,一般出现在冬季中下部地区,最冷时气温一般比地面低5℃左右 。
5、霜还有哪些危害?
【霜是凝固还是凝华】
低温会使人体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慢、呼吸加快等 。此外,由于气温下降,植物的细胞膜变得疏松,极易被冻伤,造成死亡,也叫冻害 。当霜降到来时,植物细胞因失水过多,就会死亡,也叫冻害 。如冬小麦受害后,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在冻害影响下极易出现小麦倒伏现象 。因为温度越低、湿度越大,小麦生长越弱 。在温度降低、湿度降低时,由于小麦幼苗失水过多,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小麦倒伏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