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重是否能代表安全——不同等级的汽车不可一概而论
汽车制造领域响应节油减排的号召,为车身进行轻量化已经成为了主要技术研发方向 。轻量化指车身整备质量越来越小,因为在发动机动力储备不变的前提下,驱动越轻的车需要的马力则越?。宦砹σ蠼档驮虻扔诮档统盗镜淖伲?任何内燃机都是转速越低进气量与喷油量越小——越节油 。所以汽车从曾经一般理解的越重越好,变成了越轻反而越有吸引力,但轻车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中低端代步车的高品质 。

如何实现车身轻量化?
- 轻量化材料
- 减少结构用料

铝合金材料的成本已经高到这种程度,碳纤维材料更是不用妄想;这种材料主要用以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多为战斗机使用的比较多 。在汽车领域只有极少数超跑车才会使用 , 然而这些车似乎比战斗机还少见 。所以真正的汽车轻量化还是一个“高端话题” , 对于绝大多数中低端代步车而言,如果车身实现了低于同类车型平均标准的整备质量,这些车最大的可能性是从车身结构进行了简配 。

比如某些车会质量很小的玻璃纤维加强塑料(俗称玻璃钢)制造防撞梁,车门只有加强筋而没有防撞杆;横纵梁以及顶配的加强材料用料也比较“纤细”,亦或者在该加强的部位完全没有材料加强 。通过这种方式确实能大幅降低车辆的整备质量 , 参考轻量化与节油的关系可以实现每减重100公斤 , 百公里耗油量降低0.5L 。然而这种油耗的下降是建立在低等级安全保护的基础上,这些车只能在“应试开卷级”的碰撞测试中取得合理或偏差的成绩,在实际碰撞中保护等级极差 。

当轻量化成为了热门话题后,这种“结构精简”实现油耗降低的车辆陆陆续续的出现了,其中有很多知名外国品牌存在这一问题,少数自主品牌也有这种低级汽车 。在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去同级不同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前提下,这些车仍旧能够销售的风生水起;反而是那些用料扎实的少数国产汽车或中高端合资车 , 这些车因为重而造成了油耗偏高,理想的安全保护在追求节油减排的消费者的心目中成为了“落后”的代名词——胆子真大 。

总结:汽车的重量大小不见得一定能代表安全等级的高低,但是综合车辆的价格定位总还是能够大致判断的 。参考CNCAP以及CIASI的碰撞测试成绩榜单,在30万以下的大部分代步车中,这种对重量与安全的评价实际也是有据可依的 。那么如果总结这一话题,用最通俗易懂的一句话来评价则为“一分钱一分货”,普通代步车假设按照“分”来定义,高级轻量化汽车至少是“元” 。


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是整个社会的共有认知 。
在我看来 , 属于传播与认知的犯愁 , 如何从用户角度理解这个现象呢?
我们可能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事情:哪里的大卡车又撞死行人啦、电视剧里的坦克连机关枪都打不烂啦、美国总统座驾又厚又重能防弹啦等,却从没听谁说过,有人骑自行车把开车的撞死了 。
“人包铁”终究是敌不过”铁包人”的,铁包人当然是铁越厚越好,越厚也意味着越重 。由此,我们也形成了对汽车安全的基本认知:越重越大越安全 。
那么,通过重量和大小评判汽车的安全性靠谱吗?
首先声明 , 我所理解的行车安全包含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更倾向为系统安全 。安全性不是靠单一因素决定的,以下两个误区也要审慎看待 。
误区一:单纯认为车越重越安全
车辆越重,会造成制动距离加长,是一种不利于驾车安全的因素 。
今天,车身重量早已不是炫耀安全的资本 , 没听说过沃尔沃说自己车重的吧?
实际上,增加汽车重量很容易,轻量化才难 。各大厂商开发的铝合金钢铁发动机 , 尽量把钢板做薄做轻,以提高车辆加速性能 。轻量化可以保证制动距离不至于过长,从而减少追尾,提升驾驶安全性 。
奥迪轻量化设计误区二:单纯认为车越厚越安全
衡量一款车是不是安全,不是车皮越厚越好 , 也不是越薄越好,厚薄结合恰到好处才好 。
需要碰撞吸能的区域,必须有软的吸能材料,也有高强度钢材抵抗冲击,为的是减少碰撞对驾驶舱的挤压 。当然也不能太?。档善频挠Ω檬桥竦募》?。
另外,要考虑行人保护 。太硬的结构会直接导致行人碰撞致死 , 这也是引擎盖不能太硬的原因,当头部与足够硬的引擎盖相撞 , 后果可想而知 。既要能让人坐在机盖上不变形,又要在发生事故时不危及行人,你说工程师南不南??

这也是为什么汽车不能把车头设计的凸出来或太尖锐的原因,碰到一个人铲倒一个人,算怎么个事儿?

设计犀利的Lexus LC500h也不会让车头过于凸出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汽车安全性好呢?
【轿车身重就代表安全吗,车身重的车安全】
数据与经验表明,车越大越重确实在事故中占优 。在此我想说的是 , 买车时尽量不要用单一因素去衡量车辆安全性 , 关注重量和大小 , 不如关注车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配置,后者更能决定用户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