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元旦也是大年初一 。
这句话出自宋代王安石写《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什么叫“新桃换旧符”?就是我们的门上要换新的春联了 。
这里说的“屠苏”,是指喝屠苏酒 , 这是古代过年的重要习俗 。用屠苏泡过的酒是用来驱邪、避瘟,求人长寿的,大年初一,全家合饮 。所有这些习俗都是在元旦,其实就是现在的正月初一来庆贺 。这也是一个祭祀的大年头,要祭先祖、写福字、舞龙灯 。这个时候还要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 。反正现在你在春节看到的习俗 , 那个时候只有比现在更多,不会更少的 。
“元旦”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到了南朝,萧子云《介雅》中说:“四气新元旦 , 万寿初今朝 。”
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里面说道:“正月朔日 , 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
农历每月初一不就是朔吗?满月之时为望,初一为朔 。那么第一个月的初一就是元旦,是开启新一年的大日子 。那大家发现了吗?过去的元旦是农历的正月初一,那不就是现在的春节吗?也就是说中国最隆重的大年初一,在过去叫元旦 。
当然它在不同的朝代称呼不一样,先秦的时候叫上日、元日、改岁 , 这个挺有意思,都是说岁月更迭的意思 。
两汉的时候叫岁旦、正旦、正日 。
到了魏晋的时候呢,叫元辰、元日、元首 。
到了唐、宋、元、明的时候,逐渐稳定下来就叫元旦 , 也叫列日、新正 。清代的时候也叫元旦,还叫元日 。
正月初一,过去叫元旦 , 什么时候元旦改成现在的阳历年了呢?是从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为了顺应农时 , 便于统计,就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也就是过阴历年 。同时把阳历的1月1号定为元旦,一直沿用至今 。元旦这个吉庆的节日,不只是中国庆祝 , 世界上很多国家,比如埃及、朝鲜、意大利、泰国、日本等都过元旦节 。埃及人把尼罗河涨水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所以他们有一个很诗意 , 也吻合天时的名字,叫作“涨水新年” 。在埃及的很多地方,元旦这一天祭祀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这些农作物的颗粒,还得有一些绿色植物的小嫩芽,以祈祷丰收 。献的东西越多,人们就觉得这一年收获的希望越大 。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景象,春节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现在的人是贴春联,在宋代及之前的人们都是挂桃符来庆贺新年的到来 。
那么桃符是什么呢?
桃木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重要地位 。《风俗通》记载:上古时,海上有座度朔山,“上有金鸡,日照则鸣” 。山上有株大桃树,枝干盘绕 , 树的东北方叫鬼门,有鬼怪出入 。入门处有门神,分别叫神荼、郁垒,负责鬼怪的察审,会把作恶鬼捆起来喂食猛虎 。
桃树、桃木辟邪的源头来自这里 。黄帝据此令人在门前立桃木人,门户上画有神荼、郁垒、猛虎的形象,并悬挂绳索,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后人多认为,桃符被广泛使用是周朝开始的 , “周人木德,以桃为更” , 周朝尚木,用桃木作为新年更始的象征 。
汉朝时 , 桃符被基本固定下来,每到新年更始,家家户户“立桃梗于门户,画郁垒苇茭其上”,门前立上桃木人 , 门上画门神、猛虎并悬挂绳索,以求家门清静、辟邪安稳 。可知,早期的桃和符是分开的,桃以桃人木雕为主;符指门神、猛虎的形象 。
桃木作用也被上升为“集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 , 制百鬼” 。唐太宗李世民还把老门神换成了尉迟恭、秦琼,并被民间所广泛接受 。古时民间有工匠专门画制桃符,现画现卖 。也有贵人之家,用白丝绢拓印成木板画像的 , 这应该是最早的桃符印刷品 。
【新桃换旧符是什么节日 新桃符换下旧桃符的是什么节目】
汉唐时桃符文化被完全确立下来,桃木人多被桃板、桃木取代 , 延伸出桃印、桃杖、桃剑、桃榻等 。换新桃符时间也被固定并延续千年,就是阴历的元旦(大年初一),也就有了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