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
重阳登高源于汉代仙人费长房和其弟子桓景的神话故事 。重阳登高有两大寓意,一是登高辟邪,二是登山祈福 。在古代有着九月九为老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
一、重阳登高的由来:
相传后汉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 , 如果你带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 。”桓景按师傅所说,九月九日带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家中家禽家畜均暴毙而亡,便知师傅所言属实,自己和家人有幸逃过一劫 。后人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日是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而后渐成风俗 。

二、重阳登高的寓意:
重阳登高有两大寓意,一是登高辟邪,二是登山祈福 。在古代有着九月九为老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 。在九月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
重阳登高寓意什么意思
重阳登高寓意是怀恋远方的亲人 , 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
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登高台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 。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登往高处乘清气升天 。

其他习俗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 , 还有些传说 , 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 。
重阳节还要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 , 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 ,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 , 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
以上内容参考: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由来和寓意
重阳登高源于汉代仙人费长房和其弟子桓景的神话故事 。重阳登高有两大寓意,一是登高辟邪,二是登山祈福 。在古代有着九月九为老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一、重阳登高的由来
二、重阳登高的寓意
重阳登高有两大寓意,一是登高辟邪 , 二是登山祈福 。在古代有着九月九为老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 , 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 。在九月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一种表达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 。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 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
【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寓意什么意思】
早在西汉 , 《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 , 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 , 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 。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 , 一时传为佳话 。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 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 , 饮菊花酒,才可免祸 。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 , 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 。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 , 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 。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 , 飞槛绝尖埃 。”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 , 《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 , 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 , 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 , 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 , 防止闲人偷看 。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 。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 。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 , 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 , 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 , 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 。(古代认为“九为老阳 , 阳极必变”,九月·九日 , 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 。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

一说重阳时节 , 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 。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 。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 。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 , 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重阳登高寓意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重阳登高的由来和寓意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