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我们通常都会连在一起说 , 这时候通常泛指所有跟宗教、祭祀有关的场所和建筑 。

“寺”和“庙”之间的区别,简单的说,“寺”,主要指佛教的寺院;而“庙”,则指供奉神灵,以及祖先或者历史人物的庙宇,其中有些也叫“祠” 。另外,还包括“观”,是道教徒的修行场所;“庵”,则是佛教女信徒修行的地方 。有时候 , 古代一些文人也会将自己的草庐、书斋称呼为“庵”,这个稍微有点怪怪的 。
上面是“寺”和“庙”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具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还是经过了一些历史演变过程的 。
我们先来说说“寺”的演变 。
“寺”的称呼,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最初是宦官的称呼 , 即寺人 。毕竟秦朝时 , 佛教还未传入华夏大地 。只是,秦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部都是阉人 , 有些是正常人 。一直到了东汉,才全部改用阉人担任宦官 。
当时,由宦官负责掌管的国家机构,就被称为“寺” 。到了汉朝,分别由“九卿”掌管了九个不同职责的官署,这些官署全都被称为“寺” 。《汉书·元帝本纪》中记载:“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其中,比较著名的鸿胪寺,就是负责国家外交 , 接待外国使节的机构 。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明帝做了一梦,梦见一个头顶放光的金人从西方而来,飞绕宫殿 。有大臣就说 , 西方有神,称为佛 。明帝大喜,派出使团去西方寻找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 , 比唐玄奘早了五百余年 。
使团在途中遇到了两名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互相了解之后,使团邀请两位高僧一同返回汉朝讲经 。当时 , 主管外交的鸿胪寺,负责接待了两位高僧 。两位高僧讲述佛经之后,受到了朝廷上下的欢迎,汉明帝就将两位法师挽留了下来 。可是 , 当时并没有专门的寺院,就将两位高僧带来的佛像供奉在了鸿胪寺 。

后来 , 汉明帝专门在洛阳新设置了一个机构,安置佛像及两位高僧 。因为两位高僧是用白马拖着经书、佛像来到了中国,所以,这个机构就被命名为了“白马寺” 。其实,最初的白马寺是东汉朝廷的直属行政机构,主要目的就是供奉佛像,安置高僧 , 负责翻译佛教经典,传播佛法的 。随着佛教的传播,后续建立的佛教机构,也都习惯以“寺”命名 。“寺”自此之后,也成了佛教修行场所的称呼 。
我们再来看看“庙”的演变 。
“庙” , 比“寺”要久远很多 , 但是,功能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就是用来祭祀的场所 。从古至今 , 虽然庙中祭祀的对象多有变化,但是功能一直没有改变 。
最初,“庙”是用来供奉先祖牌位 , 祭祀祖先的场所,只是庙的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正如《礼记》中所言:“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 , 士一庙 。”
古代等级最高的庙,就是帝王家的“太庙”,供奉着当朝帝王历代先祖的牌位 。因此,古代的帝王会有所谓的庙号 , 诸如什么祖、什么宗之类的,就是用来立牌位,接受子孙后代奉祀的 。而古代有官爵的世家大族,通常也都有祭祀祖先的家庙 , 也有称为祠堂的 。
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一些诸如忠君爱国,崇文尚武的价值观,还建立了祭祀孔子的文庙,以及祭祀古代武将的武庙 。甚至专门为纪念某个人建立的庙,诸如屈原庙、关帝庙、岳飞庙等等 。
后来 , 祭祀神灵的神社也被称为了“庙”,比如土地庙、山神庙、河神庙、龙王庙、财神庙、妈祖庙之类的 。有些庙呢,可能还会根据当地人的信仰,祭祀一些宗教的神话人物,诸如二郎庙,就是祭祀的道教二郎神;观音庙,就是祭祀佛教的观音菩萨;而有些庙,甚至是儒道佛三教的神祗一起供奉祭祀,自己高兴就好 。
简单的说,庙就是用来祭祀的场所 , 祭祀的对象也没有什么严格限制,只要信仰,高兴就好 。

总结一下的话,不管是寺、庙、观、庵,甚至是祠堂,其实都跟人的信仰有关 。也许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儒道佛之类的宗教信仰,但是对家族传承的执念,或者是对古代历史人物,甚至神话人物的崇拜 , 亦或崇尚科学,都是一种信仰 。人有了信仰 , 就等于给了自己一种无形的力量,既可以激励自己进步,也可以在迷茫,甚至是遇到困难、挫折时,让自己有一个坚强的精神寄托,让自己有勇气找到前进的方向 。这应该才是寺庙存在的真谛所在 。
我的家乡有比较出名的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关羽,每年年底,村子里就会组织烧香祭拜;我的家乡还有比较出名的柏林禅寺,每年都有无数佛教徒来此拜佛上香 。
我国还有很多跟寺庙有关的俗语,比如“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到什么庙烧什么香”“和尚寺” , 我还经常听有人说去寺庙烧烧香,拜拜佛 。那么寺庙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区分“寺”和“庙”呢?
接下来我们从寺庙的起源,来看看二者的区别 。
一、“寺”是什么
“寺”一开始是我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如鸿胪寺、大理寺 。
印度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后 ,据说汉明帝曾接待外来的僧人竺法兰等人,让他们住在鸿胪寺,后来专门修建了住所,因为他们用白马驮着经书而来,所以起名“白马寺” 。
从这以后,“寺”成为僧人藏经、宣讲佛法的场所,也就慢慢成为人们称呼佛教寺院的一个常用词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这首《江南春》就说明寺院的数量之多 , 我国比较出名的寺有栖霞寺、同泰寺等 。

二、“庙”是什么
“庙”最初是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 。有个词是“宗庙”,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宗”在上古也是祭祀先祖的房舍 ,所以最初的庙也称作“宗庙” 。
《诗 · 周颂· 清庙序》曰: “清庙 ,祀文王也 。”最初的庙作用是祭祀的,如孔庙、关帝庙 。
从起源来看 , 寺和庙的区别在于,“寺”是佛教藏经、宣讲佛法的 , 而“庙”则是我国民众祭拜古代名人的,如关帝庙、孔庙 。
三、寺庙融合
根据史料记载,早期我国的佛寺以佛塔的形式存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佛教盛行,建筑形式发生变化 , 趋向于我国古代建筑——殿堂式结构,二者融合了 , 寺庙成为出家人奉佛场所的语称之词 。
综上,现在寺庙已经成为佛教的合称词 , 但庙还单独存在一些地区,作为供奉古代名人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