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
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 , 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自然条件;2、长江中下游地区属江南 , 自古雨水充沛,有利农作物的生长;
3、中国经济中心从宋开始南移,从中原移到江浙 , 劳动工具先进了,生产力提高了才有经济的提高 。

长江三角洲地区 , 简称: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1个城市;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 ,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 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冲积平原 。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
长江中下游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被称为鱼米之乡主要的有利的自然因素: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 , 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 。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 , 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 , 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 , 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 。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 。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 。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 。
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地大部为水稻土 。红壤生物富集作用十分旺盛,自然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达70~80克/千克,但受土壤侵蚀、耕作方式影响较大 。黄棕壤有机质含量也比较高,但经过耕垦明显下降 。紫色土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 , 通常林草地>耕地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结构,增强土壤颗粒的粘结力,提高蓄水保土能力 。该地区的红壤、黄壤、黄棕壤与石灰土一般质地粘重 , 透水性差,地表径流量大,若植被消失、土壤结构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
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B【答案解析】试题分析:长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雨热同期适宜于农业发展,尤其是水稻的生长,再加上地势平坦,河湖众多 , 有利于淡水鱼的生长,故形成了“鱼米之乡”,本题选B 。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鱼米之乡的原因分析从地形气候人文三个方面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地势低平 , 最适宜水稻的生长,加上这里河网密集 , 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且这里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 , 喜食水产,因此成为“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是
答案:B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 。鱼需要水分,温度适中 。长江中下游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恰好提供了这种条件 。
A:纬度较低只说明热量充足,水分可能稀少 。比如撒哈拉沙漠 。
【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
C:地势较低与高温、多湿条件不符 。比如西伯利亚 。
D: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物种多样化,但不一定适合鱼米大规模生产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
以上就是关于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的全部内容,以及长江三角洲成为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