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不高深 家庭教育中,养育者与孩子为什么会相爱相杀?( 四 )
深层的矛盾和内心的冲突
。
第三 , 他在出行中看到姑姑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 , 对他来说是一种深切的
刺激
, 这种刺激会
激发他内心深处的被遗弃感和深层的自卑与愤怒
, 正是这些导致了他的那些"令人生气"的行为 。
第四 ,
当亲人只看现象(他的不合群) , 却无法感知他的心理成因 , 更无法理解他的感受时 , 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多重伤害 , 他会更紧密的进入防御模式 , 将自己包裹起来 。
当他听到在他贫瘠的感情世界里 , 几乎是唯一能给到他心理亲近感的姑姑也在背后责骂他时 , 他的精神是崩溃的 , 他对世界的不信任和孤独感全部爆发出来 。 这几乎是一种
自毁
的倾向 。
第五 , 他的主动示好很大程度上不是他"认识到自己错了" , 而是因为他
内心深处不敢断裂关系的链接
, 姑姑的生气让他内心深处的"我错了 , 我不少 , 我是没人要的"这种信念卷土重来 , 他压抑了自己的受伤害感 , 为了重新获取链接 , 但是这种压抑对他来说 , 是非常有害的 。
第六 , 我有理由相信 , 这个内心世界千疮百孔的孩子将用他的一生修复创伤 , 最好的结果是修复使用功能 , 但是不会完好如新 。 也许他还会
一生纠缠在"关系"的漩涡中——极度渴望关系 , 但又恐惧关系 , 左右摇摆 , 纠结一生
。
一个孩子的心比世界上最珍贵的陶瓷还要易碎 , 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 尽量避免带给孩子伤害感 , 本身就已经是教育的胜利
。
文章图片
从教育的结果上看 , 父母之所以要教育孩子 , 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对孩子施加的影响"有效" 。 我们必须清楚 ,
有效首先建立在“无痛”的基础上
。
那些控制、指责、唠叨、讲大道理、忽视、敷衍、包办替代…..所有这些教育方式都是"有痛"的 , 它们都会带给孩子伤害感 , 它们会让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接纳、不被爱…
在这样的氛围中 , 指望父母说话孩子愿意听 , 几乎是不可能的 。
哪里有压迫 , 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控制 , 哪里就有逆反;哪里有伤害 , 哪里就有防御;哪里有包办 , 哪里就有懒虫 。 当父母抱怨自己付出全部收获的却是小白眼狼时 , 当父母捶胸顿足埋怨孩子冷漠无情时 , 需要问问自己 , 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的问题 , 从来都是一个原则:
孩子"有病" , 父母"吃药 。 一个人格不完善的父母 , 肯定无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
一个人人格的完善程度越高 , 其内心力量越强 , 对自己的自我掌控感越高 , 情绪管理能力越强 , 越自律 , 自我效能实现的越充分——这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科学的内部规律 , 而成绩只是孩子综合素质的现实体现 。
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孩子?如何不再费力不讨好?答案就在于
完善家长自身的人格 , 提升认知 , 以"正确的"方式养育孩子
【心理学从不高深 家庭教育中,养育者与孩子为什么会相爱相杀?】上 。 你知道什么是错的 , 就知道什么是对的 。 当你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你自己能够亲身感受时 , 你就理解了孩子 , 实现了和孩子的同频 , 从而 , 也就可以对孩子施加正向而积极的引导——但这个结果 , 靠打骂、修理、教训、控制…是注定会失败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真正的友情,从不喧哗
- 怕啥来啥,原来其中蕴含这样心理学道理
- 心理学家|男人在哪个年龄阶段,最离不开女人?心理学家的答案很统一
- |发展心理学:为什么很多老人到了70岁就去世了,根本原因是什么?
- 心理学|心理学发现:不管你和丈夫多恩爱,有4个秘密都不能说出口
- 心理学|心理学:哪朵昙花盛开的最绚丽?测测你们的感情是一时还是一世!
- 异性|想让异性喜欢你,用不着花钱,学会心理学中的三个效应就可以
- 心理学|心理学:如果发现男人自私、没有人情味,做这3件事非常有效
- 心理学家:没事胡思乱想是一种病,得治
- |心理学:你照哪个镜子,测出你应该对自己做出怎样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