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后 , 他将自己的看法说给了班上的同学 , 大家觉得他过于小题大做 , 在这上面较真儿很无聊 。 孩子回到家后向妈妈倾诉 , 没想到妈妈也不理解、不认可他 。
我看了这位学生写的作文 , 发现他是个对世界有自己见解的孩子 。 他生活在单亲家庭 , 由妈妈带大 , 一直以来 , 他母亲处在巨大压力中 , 对他十分严厉 , 从小到大鲜少和他深入聊天、谈心 , 只要求他无论做什么都遵照安排 。 在这种成长环境中 , 孩子逐渐滑向了消极 。
但另一方面 , 这种影响不是真的无法处理 , 若过度强调以至于演变成“宿命论” , 就不正确了 。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 会不断发现自己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 , 逐渐独立于父母亲的特性 , 发现“自我” , 这是正常的心理成熟过程 , 这期间我们会逐渐不认可父母的价值方式与生活理念 。 可我们要在对父辈的反思和批判中找到一种安宁和平静 , 不能沉溺在批判与冲突中 。
本文图片
图 | 彭凯平教授谈原生家庭
真实故事计划:您提到“过度强调原生家庭” , 想知道这会给人带来什么?
彭凯平:对原生家庭的讨论 , 本身是积极的 。 因为它让人开始关注“过去”和人的关系、父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
把原生家庭作为归因结果 , 也可以产生短暂的心理慰藉 。 比如说 , 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 , 有一小部分人发现自己累了 , 跟不上了 , 一想到是自己的父母没有让自己足够有钱 , 是自己的家庭没有让自己社会地位更高一点 , 如此转移责任 , 暂时会对情绪有调节作用 。
当前我们的社会中 , “内卷”是很庞大的心理感受 。 我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 ,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 ,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 与成功人士的对比越来越强烈 , 对我们的刺激也越强烈 , 渲染一种“不知不觉间 , 你的同代人就抛弃你了”的焦虑不安 。 一面是难以适从的社会环境 , 一面是能够轻易归因的原生家庭 , 有越来越多人沉溺在这种“原生家庭宿命论”的心理安慰中 。
但是 , 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原生家庭的批判 , 沉溺于原生家庭宿命论 。 它觉得人的一切都由原生家庭所决定 , 且原生家庭决定的事情我们无法挣脱 , 认为你的一切已被过去注定好 。 但恰恰相反 , 人的一切是被未来决定的 , 这个未来就需要人去奋斗、去谋略和计划 。 这些才是积极心理学对原生家庭学说批判的部分 。
我们要超越这种宿命论 。
原生家庭可能对我们活成现在这个样子起了作用 , 但我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 , 改变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创造我们下一代生活的“原生家庭” 。 如果我们发生改变 , 由我们创造的家庭 , 可能就是一个积极的原生家庭 。
打个比方 。 “鸡娃”是由父母内卷造成的 。 有一部分相信原生家庭理论的家长 , 意识到自己的过去是在“鸡娃”的观念下成长起来的 , 却依旧不由自主地选择“鸡娃”育儿 , 没有意识到自己抵触被父母“鸡娃”与自己选择“鸡”孩子之间的矛盾 , 就无形之中形成了新的原生家庭风险 。
说点题外话 , 所谓的“为孩子好”本质上是“为了自己好” , 这后面真正的心理动机是为了让自己有一种心理安慰 。
甚至有些人把养育子女作为自己的人生借口 , 他们会说 , “虽然我这一生完了 , 但好歹我还养了孩子 , 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孩子” 。 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慰藉 , 有保护作用 , 就像人经常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找些托词 , 所以“鸡娃”也是父母面对焦虑的自我防御机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结婚|社会心理学:“大龄未婚”女越来越多,甚至泛滥,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局
- 心理学:你最喜欢哪处美景,测出你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 心理学:你第一眼喜欢哪盏灯,测出什么才能真正点亮你的人生
- 失眠|如何从根本上彻底走出失眠症?心理学家:1个技巧,一觉到天亮
- 心理学|心理学:无法摆脱失恋的痛苦,是因为眼界不够开阔
- |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假期?心理学家:休息享乐也很重要
- |亲密关系心理学:人到60岁,谁才是你最亲的人
- |心理学:不喜欢佩戴任何饰品的女人,都是什么心理?
- 心理学|心理学小测试:格局越大的人,越容易看到一条狗
-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心理学:有5句话,面对任何人都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