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时光里的戽水声□曾剑青戽水是一种古老的人力汲水方式 时光里的戽水声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时光里的戽水声
□曾剑青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时光里的戽水声□曾剑青戽水是一种古老的人力汲水方式 时光里的戽水声
文章图片
戽水是一种古老的人力汲水方式 , 田间生产劳作的人们曾长期使用着这种原始的灌溉方法 。
小时候 , 闽南老家种得最多的是番薯 , 春里种下的番薯苗 , 已有两三尺长 , 一垄垄的早已被覆盖 , 墨绿的叶子葳葳蕤蕤 , 一派生机盎然 , 泛着莹莹青葱 , 清晨的露水多 , 星星点点地缀满叶片 , 珠子般晶莹透亮 , 一切都变得美妙起来 。
远远望去 , 密密挤挤的叶片充满活力 。 夏风过处 , 掌形叶片翻卷着 , 露出叶背浅浅的绿 , 阳光之下 , 它们似骑马疾驰而过的战士 , 齐刷刷地朝着同一方向飞奔 , 我知道大地正酝酿着新的希望 。
父亲看在眼里 , 喜在心里 , 按这样的长势 , 不到八月就有甘甜的番薯可吃了 。 可那年少有的炎热天气一直持续着 , 潭里的水至少也蒸发了一半 , 番薯叶卷曲着 , 纷纷耷拉着 , 仿佛被抽干了水分 , 擎起的叶子失去了往日的奕奕神采 , 像拢合了的伞一样擎着 。
“如果不赶紧戽水浇地 , 今年的收成可能就泡汤了 。 ”父亲着急地说 , 时不时地流露出不安的神情 。 “潭里的水剩下不多了 , 那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戽起来呢?”母亲提出困难 。 “不管怎样 , 也得去试一试 。 ”父亲态度坚决 。
我们在父亲的带领下奔赴“战场”——田野 。 一家人分成两小组 , 母亲与小弟负责田间管理 , 掘坎、堆土、疏通水道 , 我与父亲一组负责戽水 , 潭水太深 , 我们不得不将戽桶两旁的两条绳索放长 , 再放长 , 直到戽桶能舀起水来为止 。
当时我只有十二三岁 , 个子不高 , 力量不足 , 我双手紧握绳索 , 稳稳地站立潭岸上 , 和父亲一起拉起戽桶时 , 潭水太深 , 我们看不到戽桶里有没有水 , 当我们使劲往上拉 , 没想到我与父亲各自来了一个猝不及防的踉跄 , 身体狼狈地摔在地上 。 原来是戽桶并没有舀上水 , 两端被绳子拉得紧紧的戽桶在水面上空空如也地晃着、转着、舞着 , 那模样确是让人忍俊不禁 , 也就忘记了疼痛与劳作的艰苦 。
几次调整戽水姿势后 , 我终于能舀到水了 , 与父亲默契配合 。 扬手掷桶、弯腰舀水、挺身提水、扬手倒水 , 在农事生产中 , 戽水算是体力活 , 特别是挺身提水时 , 往往会因力量不够导致戽桶倾斜 , 桶里的水还没上岸就在途中全桶倾出 , 只能眼睁睁看着水半空中“哗啦啦”地坠入潭里 , 徒劳无功而心生无奈之感 。 无数次的动作反反复复地来回进行 , 力量还小的我很想停下来休息一下 , 可我知道一停下来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 看着潭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干涸的土地 , 我们仿佛听见番薯“咕咕咕”的喝水声 , 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
猛烈的阳光下 , 我已是满身大汗 , 在与自然的抗争中 , 小小年纪的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
一天的劳动足以让我腰酸背痛腿抽筋 , 让我感受到生存的不易 , 让我明白付出的意义 。 “锄禾日当午 , 汗滴禾下土 , 谁知盘中餐 , 粒粒皆辛苦”真实地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 , 真切地展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 若是没有这样的经历 , 永远也不会体悟到百姓田间劳作的辛苦 , 也就不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了 。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时光里的戽水声□曾剑青戽水是一种古老的人力汲水方式 时光里的戽水声】回望时光里一幅幅远去的田间劳作画卷 , 聆听一曲曲踏着诗一般节奏的戽水之声 , 我深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