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人世间》原作者梁晓声也在追剧,这是他想写给普通年轻人看的故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汪佳佳
《人世间》开播 , 梁晓声每天也在追剧 , 拨通电话后 , 他从铺天盖地的邀约中 , 特地划出一个时间段接受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专访 。
去年 , 他的新书《我和我的命》出版时 , 我们曾经有过一次对话 。
那时他说 , 自己的写作都是从自己的经历开始 , 写《年轮》 , 写《今夜有暴风雪》 , 写《人世间》 , 都是写知识青年 , “知青返城 , 我就写他们返城 , 他们40多岁 , 我就写他们40多岁 , 《人世间》实际上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青年一代 。 ”
对好人的尊重 , 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 一直贯穿在他的作品中 。 这一次采访 , 也可以说是我们话题的延续 。
梁晓声|《人世间》原作者梁晓声也在追剧,这是他想写给普通年轻人看的故事
本文图片

梁晓声
角色身上的影子
采访人员:听说您自己也在看剧 , 感觉如何?
梁晓声:播出之前 , 导演请我看过一个版本 , 有68集 。 现在是58集 , 很多桥段都重新编辑过了 , 跟第一次看还是有很大不同 。 我觉得这部剧的导演、编剧和演员都是怀着对“民间”很深厚的感情去创作的 。 我说的“民间”主要指那些最平凡、最普通 , 走在马路上没有回头率的劳动大众 , 但是依旧可以看到他们身上那种坚韧的精神 , 这是中国人的主要精神之一 。
梁晓声|《人世间》原作者梁晓声也在追剧,这是他想写给普通年轻人看的故事
本文图片

采访人员:听说这部作品很多都取材于您自己的生活 , 很多角色都有原型是吗?
梁晓声:我个人的情感确实比较集中倾注在这部作品里 。 我父亲就是大三线的工人 , 和周父一样 。 从我一二年级开始 , 他就在外面工作 。 有记忆以后 , 我与父亲真正相处的时间 , 全部加起来也就只有两年左右 。 我的小弟弟是酱油厂工人 , 和周秉坤(雷佳音饰)一样 , 所以我对酱油厂特别熟悉 , 对于那些哥哥姐姐下乡、自己留城的小青年特别熟悉 , 我就特别想给他们写一部书 。
在我们家 , 是我和大弟弟下乡 , 小弟弟留城 , 他在家承受的压力比周秉昆更大 , 因为还要照顾一个患精神病的哥哥 。 而我的小弟弟和同事的关系 , 像极了“六小君子” , 他不少同事都是我妈的干儿子、干女儿 。 母亲过世 , 我从北京回去参加丧事 , 发现有很多比我小的青年我都不认识 , 都在帮忙 , 他们给我母亲的暖意远超过我这个亲生儿子 。
但我的家庭没有那样复杂 , 比如秉昆和郑娟(殷桃饰)这样的爱情关系是没有的 。 我们所有人都是互相体谅 , 争着要承担家庭责任 。 比如我下乡的时候 , 就省吃俭用 , 把大部分钱寄回家 , 我大弟弟也是 。
还有 , 杂志主编邵敬文出于对秉昆人品的看重和信任 , 不遗余力地在事业上帮助他 。 这样的人 , 我也遇到过很多 。 可以说 , 我们全家人都受到过这样的帮助 。
去年 , 我的小弟弟去世 。 我把我母亲的照片和他的照片放在我的写字桌上 。 写作的时候 , 可以看着他们 , 通过文字把他们的人生记录下来 。
梁晓声|《人世间》原作者梁晓声也在追剧,这是他想写给普通年轻人看的故事
本文图片

采访人员:周秉昆觉得父亲更喜欢考上北大的哥哥姐姐 , 对自己不满意 , 因此父子之间有几年的心结 , 这也来源于您的生活嘛?
梁晓声:其实 , 正是因为跟父亲相处得少 , 所以我们会更加珍惜 , 相处得也很贴心 。 我记得父亲来北京看我 , 筒子楼住不下 , 他就睡我办公室 , 住了三四个月 , 再回老家 。 后来又来住了一次 。 第三次来 , 就是看病 , 然后就在北京去世了 。 这是难得的我们之间的长时间相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