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二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我想 , 如果自己的手今后不能做手术了 , 就做一些公益活动 。 比如组织这些孩子去巡演 , 讲一些奋发激励、与病魔勇敢做斗争的故事 。 用故事去卖钱 , 然后养活他们自己 。 我觉得人得病其实不可怕 , 怕的是失去社会属性 , 如果未来他们能像正常孩子一样 , 去工作 , 有生活来源 , 他们的父母就可以放心了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受袭后还穿着病号服在康复中的陶勇医生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这两种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很简单 ,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说的 , 是童年时形成的反应模式 。
我在2021年读的最有收获的书 , 是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科学学院教授AndyClark写的《预测算法》 。
这本书内容比较硬核 , 此处就不展开了 。 简单地说 , 就是大脑并不是被动地对外界做出反应 , 而是主动做出预测 , 然后根据外界输入 , 调整或加强大脑这台贝叶斯机器的先验信念指数及其权重系统 , 准备做出下一次预测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当然 , 你不需要读过这本书 , 也能理解这个底层逻辑之上的表现:大脑不会对每件事情都做分析、计算 , 而是大部分事情就依赖过去的经验 。
如果这件事情能用经验来对付 , 那大脑就自行“照过去方针办”了 。 只有在遇到意外的时候 , 也就是过去方针不灵了 , 大脑才会根据反馈 , 来调整自己的预测 。
但这个调整也不是凭空发生的 , 而只是在过去方针基础上的微调 。 换句话说 , 一般来说是改革 , 而不是革命 。
用贝叶斯公式来解释 , 就是:一件事情(B)发生之前 , 你就对结果(A)有个大概的猜测(先验概率 , P(A) , P表示概率) , 就算后来这个事情的发展跟你的预期不符 , 你的新看法(后验概率 , P(A|B) , 表示发生了B之后你对A的概率的估计)也不是完全由这个事情来决定 , 而仍然受过去经验(先验概率)的巨大影响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假如有一天有人向你示好 , 对你很热情 , 对于这个事件(B) , 你会怎么想?简化起见 , 假设我们就两种想法:A–ta喜欢我;非A–ta想利用我 。
那么 , 你有多大程度可能会认为ta是真的喜欢你呢?这不仅取决于当时这个人的热情看上去有多真诚 , 更取决于你对A想法(别人喜欢我)的先验概率 , 也就是你本来就认为别人有多喜欢你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用依恋模式的理论 , 假如一个人从小就受到父母稳定的温暖回应和看顾 , 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 也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本质看法是:“世界是安全的 , 别人是好的 , 我是被爱着的 。 ”
换句话说 , ta的P(A)——别人有多喜欢我的概率猜测——比较高 , 所以 , 当别人来对ta示好时 , ta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是真诚的 , 因为别人大部分是好的 , 而且我确实是值得被喜欢的 , 所以我要好好回应ta的好意 。 ”
然后 , 由于ta也用善意来回报别人的示好 , 就更可能形成一段好的关系 , 无论是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还是亲密关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