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三 )
文章图片
相反 , 假如一个人从小并没有受到父母稳定的温暖回应和看顾 , 也许是一直比较冷漠的反应 , 父母太忙 , 没空管ta , 或者父母太严厉、传统 , 认为不能对孩子表露太多的感情 , 这就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 , 就是对人和人之间的温暖关系不再抱指望 。
也许是父母本身情绪不稳定 , 或者为了控制孩子 , 比如只有在孩子学习好的时候才对她喜笑颜开 , 考砸了就冷若冰霜 , 这就会形成焦虑型依恋模式 , 就是特别想要得到别人的温暖回应 。
文章图片
不管是哪种 , 他们的P(A)都比较低 ,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念是:“世界比较危险 , 别人不可靠 , 我不值得被爱 。 ”
因此 , 当别人对ta示好时 , ta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肯定不怀好意 , 怎么会喜欢我呢?我又不值得被喜欢 。 哼哼 , 不是骗财就是骗色 , 要当心!”这就更难形成一段好的关系 。
就算后来事情发展出乎ta的意料 , 这个人竟然既不骗财也不骗色 , 就是对ta真心感兴趣 , 觉得ta有意思 , 想跟ta在一起 , 然后ta也终于醒悟过来了 , 发现人间还是有真情在 , 那就能彻底改变ta对世界的基本信念吗?
当然不可能 。 ta只是把自己的基本信念稍微往上调了一点点:“看来世界也没有那么危险 , 别人也没有那么坏 , 我也还有一点点可爱之处 。 ”
但是 , 这种成年之后人为的调整 , 也就是把安全感可能从10分调到20分 , 跟童年时期就能形成的那种90分、80分的“洪荒安全感”还是没法比 。
用阿德勒的话说 ,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
这种幸运地得到了一个温暖、安全、幸福的童年的人 , 对世界、别人、自己抱有一种先天的善意 , 因此心里总是乐观、自信、充满爱的 。
当然 , 他们也会经常被社会打脸 , 经常失望 , 被迫调整自己的P(A) , 但是 , 这些调整也就是让他们把90分调到70分 ,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底色 , 永远是温暖的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宁愿小时温暖 , 长大被打脸
我自己就非常幸运的是这样一个类型的人 , 从小得到了包括父母在内的大家庭的稳定的温暖回应 。 虽然家里很穷 , 物质条件很差 , 但是心里却从来都觉得非常安全 , 对自己能得到别人的爱、能获得好的回报非常有信心 。
当然 , 我长大以后 , 也是不断地被社会打脸:
我特别好骗 , 刚回国的时候 , 别人说什么 , 我就信什么 。
别人说他们是什么身份 , 能干什么事情 , 我就会相信 , 跟他们进行了后来后悔不迭的合作 。
我相信别人的承诺 , 认为每个人在跟我说规划时 , 都是认真打算要实施的 , 结果被人忽悠了好几次 , 最终事情悬在半空中 , 只好靠我自己去收拾烂摊子 。
我假设每个人都是有理想的 , 结果发现一些人所谓的用积极心理学来使大家过得更幸福 , 只不过是赚钱的借口 , 内心根本就不相信积极心理的力量 。
我对别人推心置腹 , 心里有什么想法就说什么 , 结果马上就被别人拿去添油加醋 , 造成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经历了这些事情 , 我后不后悔?当然后悔 。
在造成了这些挫折的时候 , 我心里每次也是如同慢火煎熬、细针钻心般难受 , 更不用说给自己的实际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谢希孟《卜算子》:我断不思量 如何才能放下一个人?我到底该怎么做?
- 《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话: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 女人不能下嫁,不然心态会不平衡
- 离婚 丈夫要求妻子伺候偏瘫卧床的婆婆,妻子离婚搬走:这一天我等十年
- 《奇葩说》上 我们需要婚姻,是希望有个人陪伴我们一起对抗世界
- 结婚 “媳妇,我妈带我妹去租房了,你回来吧”“不回了,卖房离婚吧”
-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曾说:人和人最大的差别 在婆媳矛盾中,谁来带孩子是个大难题
- 孔子《论语》:一箪食 交往半年,男友主动提分手,我该怎么办?
- 简·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写道:婚姻 男友家境平平,我还要和他在一起吗?
- 老话说:“不到黄河不死心 和老公结婚后,婆婆一直在找茬,我该离婚吗?
- 人为什么要结婚?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人为什么要结婚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没有强大的内心,请远离AA制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