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看点从小为孩子塑造世界观 , 有助于他们长大后更好适应社会 。 不过作为家长 , 我们该如何把握尺度 , 帮助孩子更好认识社会呢?下文中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 深入探讨了“严格”、“积极”这两种方式对于孩子成长的不同影响 , 还别出心裁运用算法思维 , 分别加以论证 , 为家庭育娃提供新思维和新模式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赵昱鲲(ID:zhao-yukun)
文丨赵昱鲲编丨LULU
今天读完了最近大热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它是讲蛤蟆先生由于从小父母过于严厉 , 总是在批评他 , 使得他长大后也倾向于自我否定、自我批评 , 因此对一切都提不起劲来 , 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 , 因此干脆就什么都不想做 , 跟朋友的交往也是习惯性地顺从、取悦 , 可是每次顺从、取悦之后又对朋友暗生怒火 , 对自己也就更加轻视、愤怒 。
虽然他父母已经去世 , 自己成年的生活有房有车(还有游艇) , 吃穿不愁 , 但总是摆脱不了这性格的习惯 , 最终陷入了抑郁 。 还好 , 在朋友的鼓励下 , 他终于鼓起勇气去见了心理咨询师 , 并且通过十次谈话 , 进行了勇敢而又坦诚的自我剖析 , 最终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 自信、自主地过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这本书写得生动有趣 , 探讨很深刻的问题 , 却用了童话形式 , 尤其是作者非常贴心地是从蛤蟆先生的角度来写 , 因此让读者很容易代入 , 想到自己的童年、父母、生活、朋友 , 难怪大卖了200万册 。
这本书里的蛤蟆先生 , 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 。 我其实也经常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人 , 明明在别人眼中 , 他们都是高智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人生赢家 , 可跟他们一打交道 , 就发现难以接近.
因为他们对社会总是怀着深深的戒心 , 对别人要么是怀疑、警惕 , “总有刁民要害朕” , 要么是嫉妒(比他优秀的)、蔑视(不如他的) , 甚至总莫名地带着些愤怒、敌意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文章图片
跟这样的人一聊之后 , 往往会发现他们其实也是很不幸的 , 从小被父母过于严厉地管教 , 很少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 反而总是经常遭遇到来自最亲的人的打击.
那当然会在潜意识里就总觉得“有刁民要害朕”了 , 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被“害”过来的啊 。 不停的打击 , 造成了他们不停的防御心态 。
这样的人 , 往往要在长大之后 , 遭遇到社会极大的善意 , 比如有一位特别体贴的老师 , 一些很有包容心的密友 , 很幸运地跟一个安全型的配偶结婚 , 或者找到了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 才能慢慢治愈 。
但是 ,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类人 , 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 “生活吻我以痛 , 我却报之以歌” , 任凭生活虐他千万遍 , 他却待生活仍然如初恋 。
虽然屡经挫折、打击、欺骗、背叛 , 但却还是不改一片赤子之心 , 对人保持热诚 , 自身保持正直 。
比如陶勇医生 , 本来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青年眼科医生 , 经常为患者开刀治疗眼科疾病 , 由于遭到暴徒的袭击 , 受到重伤 , 其后虽然痊愈 , 但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 , 已经无法再做手术 。
这对于一名青年医生来说 , 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 但他身体恢复以后 , 接受采访时 , 几乎没有多少负面情绪 , 反而更多地是在谈那些失明儿童: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