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 四 )
至今回想起这些事情 , 我都是有种不堪回首的感觉 , 真希望当初能够更明智一些 , 更谨慎一些 , 或者说 , 更少安全假设 , 认识到“这个世界还是有危险的 , 别人不见得都是靠谱的 , 你也没有那么可爱 。 ”
文章图片
但是 , 我会怨恨自己的父母给了自己过于安全的童年 , 以致于我长大后反复陷入这个困境吗?
当然不会!我至今仍然把这个童年看成是我辈子最大的幸运 。
因为第一 , 就算是屡遭打击 , 我的反弹明显比别人快 。
同样的一个挫折 , 别人可能需要一个月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 我大概一个星期后 , 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了 。
第二 , 安全假设也并不仅仅是总在被社会打脸 。
细数下来 , 它其实给我带来的好处 , 我仍然认为要远远多于坏处 。
我结交了更多真心的朋友 , 我挑战了很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任务(比如中年转行 , 放着好好的纽约金融IT程序员不做 , 回国来做积极心理学) , 甚至我的妻子 , 当年也是因为看中了我的“赤子之心”而非其他任何外在因素 , 才喜欢上我的 。
所以 , 其实我的后验信念其实也并不是一路向下地调整 , 而还是经常在往上反弹的 。
最后 , 也最重要的是 , 人生总是要被打脸的 。 我宁愿在小时候被温暖 , 长大了再被社会打脸 , 也不愿意小时候就被打脸 , 长大了才被温暖 。
文章图片
因为这两种人生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 前者的默认状态就是自信、乐观、好奇、开心的 。
ta认为这个世界总体上是安全的 , 因此可以去探索、去尝试;
ta对别人抱有一种善意假设 , 除非已经有了劣迹 , 不然总是愿意交往看看;
ta觉得自己有能力 , 可以改造世界 , 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 使世界也变得更好 。
虽然长大以后 , 会历经各种打击 , 使得ta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客观 , 但ta一辈子的心理底色 , 都是明亮的 。
相反 , 后者的默认状态是焦虑、迷茫、担忧、怨恨的 。
ta的大脑已经被小时候的经历训练为“这个世界危机四伏 , 我的第一要务是保护自己” , 因此对别人经常是恶意假设 , “总有刁民要害朕”;
对自己不够有信心 , 总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 就怕自己不能满足别人的期望 , 或者被别人看不起 , 也不太敢去探索世界 。
当然 , ta会慢慢地发现 , 其实世界没有那么可怕 , 别人没有那么坏 , 自己其实也是有能力、值得被爱的 , 但ta一辈子的心理底色 , 都是阴郁的 。
【孩子,我宁愿你被社会打脸,也不愿你被社会温暖】这样的两种人生 , 最终的收获 , 相当于把这两条曲线做积分 。 从小被打脸的孩子 , 一辈子的幸福是蓝色的区域 , 而从小被温暖的孩子 , 一辈子的幸福是红色加蓝色的区域 。 显然 , 从小温暖孩子 , 要划算得多 。
文章图片
所以 , 我对自己的孩子 , 就是采取稳定温暖回应 , 第一要务是形成他们的安全依恋模式 。
妻子有时候也会质疑我:“这样做会不会宠坏了他们 , 让他们长大之后再被社会打脸 , 后悔都来不及?”
我的回答是:会啊 , 他们长大之后肯定会被社会打脸 , 肯定会后悔 , 甚至可能在某些时间点会怨恨我们从小“宠”坏了他们 , 以至于他们认识不到世界有多糟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谢希孟《卜算子》:我断不思量 如何才能放下一个人?我到底该怎么做?
- 《追风筝的人》里有一句话:曾经那个愿为我千千万万次捡风筝的人 女人不能下嫁,不然心态会不平衡
- 离婚 丈夫要求妻子伺候偏瘫卧床的婆婆,妻子离婚搬走:这一天我等十年
- 《奇葩说》上 我们需要婚姻,是希望有个人陪伴我们一起对抗世界
- 结婚 “媳妇,我妈带我妹去租房了,你回来吧”“不回了,卖房离婚吧”
-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曾说:人和人最大的差别 在婆媳矛盾中,谁来带孩子是个大难题
- 孔子《论语》:一箪食 交往半年,男友主动提分手,我该怎么办?
- 简·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写道:婚姻 男友家境平平,我还要和他在一起吗?
- 老话说:“不到黄河不死心 和老公结婚后,婆婆一直在找茬,我该离婚吗?
- 人为什么要结婚?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写道:人为什么要结婚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没有强大的内心,请远离AA制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