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熊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青少年 熊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文章图片
攻击行为是人类常见的行为之一,攻击倾向属于人的本能倾向 。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攻击,一种是因特殊情势而产生,如某人的身体,或精神遭到攻击时而予以的反击 。这是合理的敌意下,作出的正常反击 。另一种是深藏于人心的敌意,有人格缺陷的攻击倾向,是具有破坏性的攻击冲动,通过某事物或某对象而发泄它 。后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如果他不能把其他的人当作攻击对象,那么他自己便成为了对象 。
青春期孩子的攻击性表现多样,许多症状,早在发生极端暴力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人们没注意罢了 。
人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个体需要受到挫折的直接结果 。心理动力学认为,青少年现时的思维和行为无一不打上过去经历的烙印,无一不跟他们早期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 。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暴力现象,看得见的是各种抢劫、斗殴、战争等暴力,看不见的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忽视、嫉妒等,称冷暴力 。做父母的,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攻击或暴力行为的含义,就能理解孩子压抑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
1,理解暴力的诱惑
暴力是极端的攻击行为,具破坏性的行为 。人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暴力,人为什么有暴力,即暴力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在他晚年时发现,人除了性冲动及自卫冲动以外,还有暴力破坏的癖性,这也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主要动机 。弗罗姆对暴力破坏行为的解释是:生命有其自己的内在动力、有生长及表现自己的倾向 。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向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主的精力 。即,求生的冲动与破坏的冲动,并不是互相依赖的因素,而是一种相反交替的互相依赖关系 。求生的冲动受阻越大,想要破坏的行动则越强;生命实现的越多,则破坏行为的力量越小 。
因此可说,暴力破坏行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 。为了保证生命的生存与生长,暴力有着它不可阻挡的诱惑力 。
历史证明,暴力具有深动的现实意义,它通过非正常手段达到最大目的 。有位学者吴思在他的《血酬定律》一书中,就暴力对中国的发展及中国人思想的影响谈得很深刻,他说:“中国人从自己的悠久历史中发现了核心秘密,发现了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暴力强者说了算,或是拳头硬的说了算 。”其实现今也如此,你有权或有钱就能说了算,你的拳头硬也可以说了算 。青少年恰是既没权又没钱的人生阶段,要能实现某些愿望,哪怕显露一点虚荣心,或解决什么问题,就只能靠拳头说了算 。
简单的逻辑可以告诉我们,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果在肉体上消灭对手很合算,那么只要拔出刀来,问问对手“想死还是想活”,任何争执都不难解决,任何目的都能很快达到 。
这种逻辑所蕴涵的更一般的道理是,在选择规则的时候,拥有让对手得不偿失的伤害能力的一方,拥有否决权 。死亡是最彻底的损失,所以暴力最强者拥有最高否决权 。逻辑和经验共同告诉我们:暴力强者的选择,体现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不是对正义,更不是对精神道德的追求 。
因为暴力能彻底解决问题,实现好处,所以它便经久不衰 。最多通过法制、法律的制约,暴力得以控制和减少了 。也充其量,只能说那种打江山夺王位的暴力没有了,群体的暴力被控制了,但个人之间的外显暴力和隐形暴力,并没有减少 。而在青少年中,攻击倾向引发的问题很多,暴力犯罪的也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变得更冷更另类,比如离家出走、自杀、沉溺于暴力游戏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