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2,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心理动因
这里主要指外显的暴力 。青少年所表现的极端暴力,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徐力事件等 。所表现的一般暴力,如殴打父母,霸陵学生,虐待动物等 。
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仇恨等不满意情绪,对他人及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日本的稻村强调,几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攻击行为 。
那么,青少年的愤怒从何而来?他们存在怎样的挫折,怎么形成的挫折?
同样有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有:﹙1﹚社会方面 。青少年因对现实的不满而蔑视规范;传播媒介如网络、影视对暴力的大肆宣传,使不少孩子仿效其中的情节;过分激烈的学业和就业竞争,使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并有对失败的沮丧和被淘汰的恐慌 。﹙2﹚家庭方面 。父母存在性格弱点;父母与子女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系,使子女陷入慢性挫折状态之中;父母错位的教养方式,如过度保护,或过于严格、惩罚,或过分期待、干涉等,导致孩子的是非观暧昧、克制力差,过分依赖,甚至敌意、猜疑、嫉恨与残忍 。﹙3﹚个体方面,存在性格问题 。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其典型的个性特征是:多疑,偏执,感知整合水平较低,难于准确理解事物的真正内涵和他人言行的意图,缺乏目的性思维,缺乏主见和预见性,在面临选择时,与理智的思考比,他们更多地服从自己的直觉和情绪 。
我们再次从马加爵暴力事件来看,他当时出现极端行为的理由并不充分,不就为朋友之间的口角吗?表面上,他的挫折来于好友不给面子,竟使他残暴地连续伤害4条人命,这并非面子受挫所能解释的 。
透过他表面受挫的自尊,我们可以看到,马加爵的内心潜藏了一个蓄谋已久但又是无意识的复仇小男孩 。那小男孩的仇恨是什么呢?从他杀人的表面理由可以分析到,是嫉妒和人格受辱之恨 。马加爵出生在农村,父母老实本分,家境贫穷,他从小在缺少关爱,缺乏被信任、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 。这些缺乏,就像自卑的种子,或是对爱与尊重的强烈渴望被埋在心灵,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自卑感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状态,稍有冲突或纷争,便会感到被否定、被歧视,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侮辱 。
被歧视感,是马加爵仇恨心理的早期创伤性原因,也是马加爵从小能执着上进、刻苦学习的动力 。因为他必须改变受歧视的局面,没权力的劣等感是不好受的 。但他创伤性的愤懑情绪、怀恨他人不够尊重自己的敌意一直存在 。这些情绪障碍没有在早期得以疏解,和他既渴望权力又愤恨权力的冲突没有在青春期得以修通,那么他的敌意和压抑敌意冲动的矛盾感,又将成为他潜抑破坏欲望的内心现实 。如果我们早发现早矫正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冲突,应该避免许多灾难性的攻击行为 。
遗憾的是,马加爵还没有完成他天之骄子的学业任务,却因暴力葬送了他本可以不再受人歧视的人生 。不过,他的暴力并非偶然,在他的个性中早已注入了猜疑、偏执、妒忌的成分,他的攻击冲动和攻击行为容易指向挫败他自尊的人或事,是必然的 。
从最近网上公布的某高校学生侮辱、殴打教师事件,以及有些孩子在家经常殴打母亲事件来看,其实,跟马加爵的暴力行为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而在行为背后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青少年的暴力倾向,都是跟他们的冲动性、反社会性等人格特征有关 。这些人格的形成,又跟他们所受到的有缺陷的亲子教育,最主要是,与童年时的关爱缺失、情感发展抑制、攻击性压抑有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悖论 熊玲: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得失?
- 敌意 熊玲:不抱怨的世界
- 天性 熊玲:恋衣有瘾
- 形而上学 熊玲:轻到拿不起
- 看见自己 熊玲新书推荐:《看见自己》
- 心理咨询|美国校园剧《亢奋》大火,心理咨询可以如何帮助青少年?
- 青少年|青少年厌学怎么办:初三孩子厌学,排斥辅导班
- 人格 熊玲:生活为什么这么无聊?
-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谁敢攻击美国本土?美军上将给出唯一答案
- |侃爷公开控诉卡戴珊认为他攻击自己,表达风格癫狂,或是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