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 熊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心理动力学意义】别误解为父母对孩子没情感 。如今的父母很爱孩子,只是不太懂怎么爱 。比如,溺爱就是爱的不得了呵,但溺爱是父母无意识的软暴力的爱,属于操控性的爱 。在这种爱之下,孩子体验了过多的平静和享受,当然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在应试教育下,成绩都非常好),而唯一没有也不可能学到的是,承受和处理风险与挫折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在应付冲突事件时,要么显得退缩,要么就是拳头说话 。
大的暴力,如恐怖分子制造的轰炸,国与国的战争,其暴力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恨,是缺乏安全的极度恐惧 。毁灭世界是想使自己不受外界力量摧毁的最彻底的企图,是获得最大安全的最大保证 。
小的暴力,常见于人和人之间的殴斗、厮杀,其暴力的动因仍然是恐惧,仍是缺安全的恐惧 。如家庭暴力,其暴力者就是因为严重缺自信、缺情感归宿的安全感,当然更是暴力者存在的人格缺陷所致 。青少年的暴力背后,说明他欲消除外界的威胁,来显示自己的威信和增强自己的力量 。这透视了青少年内心的脆弱,和他们渴望自己强大的深层动因 。
由此提示父母和教育者们,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让他们知道,必须运用好的和有效的办法,才能增强心理能力、实现自己的强大 。
文章图片
3,解读冷暴力
青少年的冷暴力表现为拖沓、逆反、缄默、回避、自闭、离家出走等等 。冷暴力,也叫隐匿性暴力,或是软暴力 。
比较外暴力,冷暴力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婚姻痛苦的人常说,那种长期的沉默冷战,比起吵吵闹闹、打架更令人难受 。有孩子说,当母亲变得寡言、没表情、不理人时我感到更可怕,像要窒息一样 。
冷暴力的杀伤性在哪里呢?这不由让人想到“放冷箭”“背后戳脊梁骨”“暗里藏刀”等成语,好像这是冷暴力的象征意义 。
人有一种气质需求,叫做“宁可站着生不愿跪着死”,它的另层含义是:活要活得清清楚楚,死要死得明明白白 。战争有胜败,但人们更愿直接交锋,哪怕结果是惨败;商场的输赢,人们更能面对公平公开的竞争,能接受公然竞争的倒闭,难以忍受遭暗算的失败;夫妻打架,知道疼在哪里,也知道为何要打,能预测结果并掌控轻重 。而夫妻冷战,却是一种不痛不痒的怪痛,让你感到憋闷,暗涌在心里不能发作,也无法预测何时何地是爆发的决口 。
这就是冷暴力的厉害之处:痛不能让你痛得痛快!还要让你在损伤之下,承受死不瞑目的冤屈的折磨 。
青少年的冷暴力,其暴力对象主要是重要关系人物或自己 。从他们常见的拖沓、任性来分析:首先,这些行为是一种被动攻击性行为 。前面谈到了,无论是外显还是隐形暴力,都是基受挫情绪 。青少年处于自我认知和个性不成熟的阶段,情绪挫败时,是没有足够力量与强大的客体对抗 。当偶尔的外向攻击失败,孩子自然会转变攻击形式 。凡为弱势者,一般选择被动攻击(冷暴力)比外向攻击(暴力)要安全得多 。难受的反而是被攻击的对象 。
其次,拖沓和任性的内在动因是渴望接纳 。拖沓与任性是孩子抗衡父母的一对“双胞胎” 。任性的潜台词是:我有气,我不想服从!拖沓的潜台词是:我讨厌你催命鬼 。父母越是催促,孩子越是以拖沓反攻击父母的控制 。大多数孩子的拖沓习惯,是关系人物用成人的时间效率观念给催逼出来的 。任性是脾气执拗的硬性拖沓,拖沓是软折磨似的任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悖论 熊玲:人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得失?
- 敌意 熊玲:不抱怨的世界
- 天性 熊玲:恋衣有瘾
- 形而上学 熊玲:轻到拿不起
- 看见自己 熊玲新书推荐:《看见自己》
- 心理咨询|美国校园剧《亢奋》大火,心理咨询可以如何帮助青少年?
- 青少年|青少年厌学怎么办:初三孩子厌学,排斥辅导班
- 人格 熊玲:生活为什么这么无聊?
-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谁敢攻击美国本土?美军上将给出唯一答案
- |侃爷公开控诉卡戴珊认为他攻击自己,表达风格癫狂,或是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