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大结局,暴露最扎心的三种母子关系,当妈的都该好好看看( 三 )


要想人不知 , 除非己莫为 。
晓伟的合同一到期 , 公司便不再与他续签 。
因小失大 , 多么可悲可叹 。
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 , 将培养孩子习惯关键的3-6岁 , 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
无论是生理上 , 还是心理上 , 妈妈都是离孩子最近的那个人 。
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 , 绝大部分取决于妈妈如何塑造 。
郑渊洁说:
“母亲的含义是影响 , 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 , 也有后天渗透 , 并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 。 ”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 , 又是渐进深远的 。
妈妈什么样 , 孩子就是什么样 。
自私算计的妈妈 , 养不出无私大度的孩子 。
只有妈妈不囿于眼前的世俗、算计 , 孩子才能心胸开阔 , 看得见更广大的天地 。
|《心居》大结局,暴露最扎心的三种母子关系,当妈的都该好好看看
本文图片

期待值过高的妈妈
最容易养出自卑拧巴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妈妈以命相搏得到的宠儿 , 妈妈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好、生活好 , 过上人人艳羡的日子 。
所以 , 妈妈不可避免对孩子要求严格了些 , 这本无可厚非 。
但妈妈的期待值过高 , 就会桎梏孩子的正常发展 。
剧中施源的妈妈就是一位期待值过高的妈妈 。
施家家道中落 , 施父和施母上山下乡去了新疆 , 生活环境与在上海时简直天差地别 。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 , 施母不幸患上抑郁症 , 需要靠吃抗抑郁的药物才能勉强入睡 。
她把重振施家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 把墙壁上贴满小纸条 , “不要放弃”、“考回上海”、“做上海人” , 时刻提醒儿子不能松懈;
她每晚盯着儿子学习 , 告诉儿子“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考好”......
|《心居》大结局,暴露最扎心的三种母子关系,当妈的都该好好看看
本文图片

当她听说她服用的药物能振奋精神 , 提高记忆力 , 就悄悄将药放进儿子的绿豆汤里 , 殊不知那药瓶里的药早已被施父换成安眠药 。
施源在高考的考场上睡着了 , 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
可即使施母对儿子有愧疚感 , 但依旧不改对儿子的过高期待 。
她认为儿子是最优秀的 , 能配得上儿子的 , 只有远在美国的黄妹妹家的女儿——她年轻时给结的娃娃亲 。
所以 , 当儿子带妻子回家时 , 她把不满写在脸上 , 对儿媳百般看不惯 。
与亲家公第一次见面时 , 她出言无度 , 认为对方配不上自家 , 闹得不欢而散 。
|《心居》大结局,暴露最扎心的三种母子关系,当妈的都该好好看看
本文图片

有母如此 , 儿何以堪?
来自妈妈耳提面命的教育 , 让他成为一个高自尊的人 , 同时受限于学历和能力 , 他内心又是深深自卑的 。
所以 , 他婚前一定要做财产公证 , 更不让妻子帮他还给妈妈治病欠的钱 。
即便欠款未按期归还 , 家里被泼油漆 , 他也不接受妻子的帮忙 。
为了赚钱还债 , 他进入妻子的对手公司 , 因为一个案子让妻子被迫离职 , 他既愧疚又觉得自己实在配不上妻子 。
于是他单方面提出离婚 , 短短几个月的婚姻走到尽头 。
|《心居》大结局,暴露最扎心的三种母子关系,当妈的都该好好看看
本文图片

教育学家洛克说: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 , 就像一张白纸一样 。
而后 , 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 , 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 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