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如何疗愈自己?心理学家:这四条建议帮助很大,建议收藏( 二 )


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如何疗愈自己?心理学家:这四条建议帮助很大,建议收藏
本文图片

对于回避型人格而言 , 最为底层的架构是:社交的抑制、长期自感能力不足 , 以及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的模式 。
举一个真实发生在咨询室的例子:小李在几次感情失败后 , 由于总是被父母逼着相亲而苦恼 , 他觉得自己抑郁了 。
询问之下 , 小李除了感情有问题之外 , 在工作方面也不顺利 , 几次升迁的机会 , 他都由于不愿意参与社交而被动放弃了机会 , 之后由于同事和领导对待他的态度转变 , 他感到十分痛苦 。 方方面面的不顺利 , 促使小李来到了咨询室 。 首次咨询及测量后 , 结合咨询师的面诊 , 怀疑小李存在人格层面的问题 , 建议长期咨询来缓解 。
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如何疗愈自己?心理学家:这四条建议帮助很大,建议收藏
本文图片

但是 , 对于一名有回避型人格方面问题的小李而言 , 能迈入咨询室的大门已经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了 , 加上回避工作上的人际压力 , 小李的经济方面并不富裕 , 要长期咨询 , 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
二、回避型依恋与回避型人格
在一个人生命的起点 , 有许多种形式:有的人得到了足够的关注与爱 , 形成了安全型依恋模式 , 奠定了一生幸福的底色;有的人得到的关注远远不够 , 就出现了人格的裂缝;还有的人由于婴儿期不良的互动 , 酿成了人格障碍的底色 。
熟悉发展心理学的人 , 都了解依恋理论 。 回避型依恋是非安全依恋的一种 , 人群中约占20% , 大部分人能发展出安全型依恋(约占60%) 。 值得注意的是 , 回避型依恋并非必然带来回避型人格障碍 , 只是会带来回避型人格特点 , 这也就是前面说的“人格裂缝” , 它只能是人格特点而非疾病或障碍 。
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如何疗愈自己?心理学家:这四条建议帮助很大,建议收藏
本文图片

回避型依恋的特点 , 在婴幼儿期延伸至童年 , 表现为:
在母亲离去时 , 并无紧张或忧虑(并不是真的不紧张 , 而是表现出平静) , 母亲回来 , 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 , 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 , 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
若未经过心理干预 , 婴儿期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孩童 , 成年后在与周围人的社交(包括亲密关系)中会感到:与别人亲密让自己有些不舒服;会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人 。 当他人与自己太亲密会紧张 , 如果别人想与自己进一步亲密 , 会明显感到不自在 。
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如何疗愈自己?心理学家:这四条建议帮助很大,建议收藏
本文图片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婴幼儿 , 大都是在出生后 , 情感的依恋需求没有被满足过 。 比如 , 婴儿孤零零地躺在婴儿床里 , 或者被哭声免疫法侵害——有些家长过分鼓吹培养孩子自立 , 从娃娃抓起 。
然而 , 并不是几次的自立训练就会使孩子养成回避型依恋 , 一定是长时间、强度较大的独立训练 , 才会使孩子形成回避型这种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有一个场景可以更好地诠释 , 回避型依恋在儿童至青少年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形成的 。
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如何疗愈自己?心理学家:这四条建议帮助很大,建议收藏
本文图片

朱朝阳的母亲递给朱朝阳一杯牛奶 , 让他赶紧喝掉 , 朱朝阳说 , 牛奶太烫 , 想过一会儿再喝 。 这时母亲却说 , 快喝 , 完了我好刷杯子 。 朱朝阳明确表示 , 肚子很饱 , 喝不下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