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友谊如何塑造了波伏瓦?

波伏瓦是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者、思想家 , 也是法国享有盛名的小说家 , 在群星璀璨的巴黎左岸里 , 波伏瓦如同一柄利剑刺破男性森林 , 也用她耀眼和富有洞见的思考 , 启发女性思考自己的语言和生存定位 。 可是长久以来 , 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却是她和伴侣萨特的关系 , 一位深邃的女性思想家 , 却总被笼罩在萨特的阴影下 。
然而 , 波伏瓦的好友认为 , 早在波伏瓦遇到萨特之前 , 她就已经选择好了自己的道路 , 可以说萨特的出现加速了波伏瓦成为一个哲学家 , 但是他并没有改变她的人生道路 。 这位高度肯定波伏瓦的朋友就是扎扎——波伏瓦最要好的朋友 。
波伏瓦曾在自传《端芳淑女》中记录过自己和扎扎的友谊 。 这段少女时期的友谊曾对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 她和扎扎一同学习 , 谈论文学、哲学和对世界的看法 , 老师则称她们两个人“形影不离” 。 而扎扎在21岁时的匆匆离世给了波伏瓦很大打击 。 她以这段女性友谊为原型 , 通过希尔维和安德蕾的故事 , 尝试用文学复活扎扎 , 只是波伏瓦始终对自己的故事不满意 , 并未公开发表 。
在她去世后 , 她的养女希尔维·波伏瓦找出了这份尘封多年的手稿 , 将其命名为《形影不离》出版 。 通过《形影不离》 , 我们能看到一个和男性中心本位叙事不一样的波伏瓦 。 它展现了易被人们忽略的女性友谊 , 以及在男性凝视下 , 女性形象的反叛 , 并透过一系列耀眼的符号 , 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波伏瓦 。
友谊如何塑造了她?
很多人即便没有读过波伏瓦的《第二性》 , 也熟知波伏瓦在这部著作中一针见血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 , 而是后天造就的 。 ”而《形影不离》则以文学的方式呼应了这句名言 , 小说中安德蕾和希尔维的故事 , 与现实中波伏瓦和扎扎的友谊相呼应 。 扎扎的过早离世给波伏瓦带来了很大打击 , 并迫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看向自己的生活 , 思考作为女性的意义 , 以及人存在的意义 , 而这一切也为波伏瓦成为著名的小说家、哲学家埋下了种子 。
可以肯定地说 , 这段友谊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波伏瓦对女性命运及人存在本身的思考 。 通过她对希尔维命运悲剧性的记录(同时也是扎扎的) , 我们可以看出 , 她关于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规训、父权制的思考也是在和生活发生不断碰撞后自己开凿出来的 。
|女性友谊如何塑造了波伏瓦?
本文图片

《成为波伏瓦》 , [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著 , 中信出版集团 , 刘海平 译 , 2021年3月 。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在《成为波伏瓦》中提到 , 少女时期的波伏瓦经历了父母情感关系的破裂:当时她家庭的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 , 母亲弗朗索瓦丝虽勤俭持家 , 努力维持自己作为“贤妻良母”的职责 , 但父亲乔治却流连于妓院和赌博 , 在妻子问他要生活开支必须的费用时暴怒 。 所幸的是 , 波伏瓦遇到了女友扎扎 , 她“举止自然、风趣幽默、率真大胆 , 在保守主义的作风中显得特立独行” 。 她们一起学习、阅读 , 谈论哲学和各自喜爱的文学作品 。 扎扎的出现填补了波伏瓦在母亲那里没能得到的爱 , 照亮了她的少女时光 。
【|女性友谊如何塑造了波伏瓦?】这段经历被波伏瓦写进了小说《形影不离》 。 相比《第二性》的犀利与尖锐 , 安德蕾和希尔维的友谊则显得更加柔软和“孩子气” 。 但这也无形之中让波伏瓦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 让读者看到二十世纪 , 两个法国女孩的际遇浮沉 。 小说中 , 安德蕾和希尔维相识于少女时期 。 希尔维最初循规蹈矩 , 信任宗教的意义 , 会将写着“德国制造”的玩具踩在地上;安德蕾外形瘦弱 , 却眼神清亮 , 言语间透着同龄女孩没有的聪慧与不羁 。 希尔维一见到安德蕾就被她独特的气息深深吸引 , 安德蕾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讲述自己被火烧伤的经历 , 希尔维想着:“一个活生生被烧伤过的小女孩 , 这可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