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报|新女声:晚清白话报章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

清末民初的女性主体通过女性的文本表达逐渐迫近“历史地表” , 而女性表达作为文学汉语实践的一部分 , 和近代文学汉语的转型一起经历着起伏变化 。 一方面 , 词汇、语法和作文观念的变迁为女性观念的更迭和文本表达提供了关键线索;另一方面 , 作为启蒙对象的女性在汉语转型中的文学实践和话语方式 , 不仅呼应了文学汉语的变迁 , 也反映了性别主体在国族和语言中自我调适的过程 。 借用文贵良教授的定义 , 所谓“文学汉语” , 即一种文学与语言的连接 , 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言和白话、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互动和嬗变 , 纳入到清末民初文学的解读中 。 与传统的闺阁唱和以及五四之后的白话写作相比 , 这一时期的女性书写传递出的除了激进决绝 , 更多的还是进退维谷 。 而白话报章 , 就是一扇考察过渡时代中国女性意识和性别书写的窗口 。
作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干将 , 胡适虽然竭力将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晚清白话文运动分割开 , 但也不止一次地回忆起自己编辑晚清白话报刊《竞业旬报》的经历 , “1906年 , 我在中国公学同学中 , 有几位办了一个定期刊物 , 名《竞业旬报》 , ——达尔文学说通行的又一例子——其主旨在以新思想灌输于未受教育的民众 , 系以白话刊行” , “我做白话文字 , 起于民国纪元前六年(丙午) , 那时我替上海《竞业旬报》做了半部章回小说 , 和一些论文 , 都是用白话做的” 。 胡适提到的“半部章回小说” , 就是白话写就的《真如岛》 , 其中已包含了批判早婚的内容 。 据陈万雄统计 , 清末最后十年出现的白话报有149种 , 还不包括浅说画报和一些文白兼采的报纸;而根据蔡乐苏的考证 , 清末民初的白话报刊多达170余种;胡全章教授则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 , 得出清末最后十年创办的白话报有257种 。 在这些数量庞大的晚清报刊中 , 胡适的例子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 这些报纸联结起各地的学人 , 试图为救亡图存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随之形成声势浩大的晚清白话文运动 。 大量晚清白话报以地域为名创刊 , 《无锡白话报》《宁波白话报》《杭州白话报》《芜湖白话报》《湖南白话报》《湖北白话报》《江西白话报》《山西白话报》《广州白话报》《福建白话报》《滇话》《京话日报》《天津白话报》《河北白话报》《河南白话演说报》《山东白话报》《吉林白话报》、《西藏白话报》《伊犁白话报》等等 , 几乎遍布整个中国 。 其中一些白话报虽然在国外创刊 , 如《滇话》在日本东京创办 , 但是从主办者籍贯、栏目设置和报章用语来看 , 都有着浓重的地域色彩 。 这些以不同地方命名的白话报 , 希望从创办人熟悉的某地风土民情着手 , 用白话宣传新知 , 有针对性地移风易俗 。
白话报|新女声:晚清白话报章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
本文图片

《无锡白话报》 ,1898年第1期
189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 , 除了震动清廷的“戊戌变法” , 报界和文坛波澜起伏的文论风潮 , 无一不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动 。 无数知识分子投入到“启蒙愚下 , 开通民智”的办报事业中 , 在清末民初浩如烟海的报纸杂志里 , 白话报刊自然是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 各种新旧思潮的发酵和萌芽极不稳定 , 充满了偶然性 , 为了“启蒙愚下”创办的各类白话报刊以及刊登在各大报刊上的白话篇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 催醒了现代女性意识、塑造“新女性”形象 。 同样是在1898年 , 《无锡白话报》(后改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5月11日在无锡创刊 , 7月24日《女学报》在上海创办 。 两份报纸与女性白话实践和女学勃兴直接相关 。 《无锡白话报》的主编虽然是裘廷梁 , 但实际上最重要的主笔是其侄女裘毓芳 。 作为晚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白话报 , 《无锡白话报》的报章内容呈现出文白转型间的纷繁景象 , 裘毓芳在女教规约中欲言又止 , 其《〈女诫〉注释》《孟子年谱》等白话实践成为晚清女性意识萌芽的一个缩影 。 而《女学报》作为中国女学会的会刊 , 其办报宗旨即是兴女学、复女权 , 文字力求通俗易懂 , 主要的供稿人包括康同薇、薛绍徽、沈和卿、裘毓芳、李慧仙、潘璇、蒋畹芳等人 , 仅创刊号所列主笔就多达18人 。 女性在报刊上的白话实践成为晚清白话报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