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冬残奥会“三冠王”杨洪琼专访( 二 )


就是这样的一个念头支撑她度过了8个春夏秋冬 。
她织毛衣、绣花 , 尝试着走出她的小房间 。 母亲把她抱出来到院子里晒太阳 。 春暖花开时 , 偶尔也到二楼的平台上看菜花、眺望群山 , 想象群山之外的样子 。
好几年 , 她的世界就是院子上方那块小小的天空和远处巍峨的群山 。 她有时在平台上一坐就是半天 。
她时常想起母亲那双因心疼她而婆娑的泪眼 , 想起旁人的冷嘲热讽 , “这个姑娘只能是别人的负担 , 趁年轻找个人嫁了” 。 她给自己打气 , “你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 总有一天你会‘站’起来” 。
明亮时刻
走在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冬残奥会|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冬残奥会“三冠王”杨洪琼专访
本文图片

22岁那年 , 杨洪琼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去融入社会 , 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 。
父亲给她买了一部手机 , 她用手机查询关于残疾人的信息 , 了解到残疾人可以就读位于昆明的云南省华夏中等专业学校 , 她心中燃起希望的火苗 。
2012年 , 困守在家多年的杨洪琼从迷茫和痛苦中挣扎出来 , 在罗平县残联的帮助下 , 父母把她送到云南省华夏中等专业学校就读计算机专业 。
她的另一个世界从此打开 。
她认真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 , 憧憬着毕业了到影楼做设计工作 , 希望在为别人留下美好瞬间的同时也可以养活自己 。 没承想 , 她迎来了人生另一个转机 。
2014年 , 她经云南省残联选拔成为省轮椅篮球队队员 , 并随队取得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残运会轮椅篮球赛铜牌 。 在队友们的影响下 , 她慢慢接受了现实 , 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 , 那个曾经失落的女孩又找回了自信 。
“自强、自立、自信、拼搏、向上”的残奥精神鼓舞着杨洪琼 。
2018年 , 她通过中国残联组织的跨界选才进入国家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队 。 那一年 , 她29岁 。
杨洪琼跨界转项 , 一半是因为对雪的好奇 , 一半是为了挑战自己 。 对于一个大龄运动员来说 , 这需要胆量与勇气 。
第一次集训来到大连 , 在训练场上 , 她没有看到期盼中的雪 , 难免有些失望 。 “雪看不到了 , 那就专注训练吧” , 她自我安慰 。
训练时因她经常摔跤 , 教练给她取名“杨每跤” , 队友喊她“炸药包” 。 “摔跤我不怕 , 我在哪里摔倒 , 我就要把哪儿碾平 。 ”一次次摔倒没有吓退杨洪琼 , 反而让她越战越勇 。
就像她的一个教练王金友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说的那样 , “对于滑雪而言 , 杨洪琼没有天赋 , 但她胆子大 , 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 , 在她的人生里就没有‘不行’这两个字 , 这也是教练组最看好她的一点 , 她的成功离不开这股劲 。 ”她的队友袁明寿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她特别能吃苦 , 特别能拼 , 只要认准一件事就一定会坚持把这件事做好 , 队友们都很佩服她这股韧劲 。 ”
2019年和2021年是杨洪琼最艰难的两年 。 进队一年多 , 成绩在队里面属于中下水平 , 加上年龄也老大不小 , 她的母亲不止一次对她说别练了 , 回老家找个人嫁了安心过日子 。 但她说一定要坚持到底 , 以后如果成绩不好 , 也不后悔 。 2021年 , 她参加全国残运会越野滑雪短、中、长距离(坐姿)3个项目比赛 , 3个项目的成绩都是倒数第一 , 这对她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
“我不能就这样放弃 。 ”她不甘心 , 回到云南调整心态 。
她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导师指引她不断向前 , 回云南的那些日子 , 许多人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 用心开导她 。 “当时 , 云南省残联的一个老师跟我说人生不管任何事情 , 得意看淡 , 失意随缘 , 胸怀宽了以后路才会越走越宽 。 我用心去体会这句话 , 后来就慢慢释怀 , 不太看重成绩 , 不太看重我努力之后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 。 从那之后 , 我从心态到全身的肌肉都特别放松 , 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 才使我身上那些潜能全发挥出来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