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 清朝发型有多辣眼睛?早期的金钱鼠尾,连四爷吴奇隆都驾驭不住( 二 )


具体操作 , 是将前额至脑门的头发全部去除 , 只留耳边和后脑勺一圈结为发髻 。 这样一来 , 即便战斗时发髻松动披头散发 , 也不会影响视线 。
从日本古代留下的画像看 , 在实用性的驱动下 , 就连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战国风云人物 , 也全是月代头的打扮 。
如此看来 , 由日本武士的月代头 , 到契丹人和蒙古人的秃发 , 再反推到女真人的剃发束辫 , 得出一个为战争而生发型的结论 , 貌似也能说得过去 。

不过 , 问题又来了 , 汉人也常打仗 ,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 大规模战役比比皆是 , 为什么汉人没顾忌到头发对战斗的影响呢?
而且汉人也有骑兵 , 也要骑射 , 其中还不乏卫青、霍去病那样跨越沙漠 , 搞长途奔袭的草原运动战大师 。
单单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对匈奴的河西之战 , 霍去病一年之内就从长安到甘肃腹地 , 整整跑了三回 。
即便是战争十分频繁的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唐末藩镇割据 , 以及持续长达70多年的五代十国 , 也没见汉人为了方便打仗 , 把头发给剃了 。
所以 , 战争也并非渔猎和游牧族群流行剃发的全部因素 。

人是环境塑造的产物 , 要探究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剃发的最根本原因 , 还得从生活环境中去找寻 。
游牧、渔猎民族 , 都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生活始终都处于游动的状态 , 没有类似汉人的乡村、城镇、城池等固定定居点 。 流动的状态 , 有些东西就不太方便了 , 比如洗澡 。
你想啊 , 牧民的生活状态是“逐水草而居” , 每天都在赶羊转场子 , 草原上也不见得处处有湖泊与河流 , 牧民们估计十天半个月都洗不上一回澡 。
靠打猎维持生活的女真人 , 情况也差不多 , 比如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 , 早年讨生活的手段 , 就是钻山打猎、挖人参 , 到集市上跟汉人交换点生活必需品 , 经常是一进山就是几天、十几天 。

这样下来 , 身体上积满污垢 , 尤其是出汗最多的头部 , 厚厚一层头油和头皮屑积在头发中 , 头皮板结、发炎 , 再加上虱子和跳蚤 , 整得人浑身难受 。
那时候又没有香皂和沐浴露 , 汉人还能整点皂角水当肥皂用 , 牧民和猎人 , 可就没这样的卫生清洁条件了 , 还不如把头发剃了省事 , 一劳永逸!
由此可知 , 满人剃发 , 既有钻树林打猎和对敌战斗的需要 , 也有方便头部卫生清洁的考虑 , 而且是先有生活上清洁的需求 , 后面才是打猎和打仗的功能 。
至于为什么不干脆都剃光 , 我想最近网络上大火的某校长发型 , 能解答这个问题 。

随着满人的崛起 , 这款为生活和打仗而催生出的辫子头 , 又被赋予了一层新的功能——顺从和区分敌我 。
满清以剃发 , 用来当做汉人是否顺服的标准 , 从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 天命六年 , 努尔哈赤攻下辽阳 , 随后辽东地区的城池也纷纷落入后金之手 , 后续对当地汉民的管理措施 , 其中一项便是:


“官民皆剃发降”
皇太极继位后 , 延续了努尔哈赤的这一做法 。 比如天聪四年 , 清军由蒙古地界突破明朝喜峰口防线 , 侵入北京周边 , 在位于今天唐山市的沙河驿 , 下令:

“招降城中人 , 皆令剃发”
等到清军入关 , 多尔衮更是下达更大范围、更严厉的“剃发令” , 当成满清的基本国策来执行 , 规定: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