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药疹49例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重症药疹是皮肤科常见的急重症疾病,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由于皮质类固醇和高效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继发真菌感染已成为本组疾病重要并发症之一 。现对我科49例重症药疹真菌感染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重症药疹49例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文章插图
一、资料和方法
1.病例资料:1990年1月至1998年5月我科重症药疹患者,共49例 。其中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31.6岁;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9例,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21.5岁;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8.3岁;甲氨蝶呤所致4例,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24.9岁,表现为皮肤粘膜红斑、糜烂、水疱,白细胞总数减少,伴有或不伴有其它全身症状 。
2.真菌感染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和培养确定诊断 。口腔假膜、痰、粪便、尿、白带、皮肤、眼内分泌物镜检发现菌丝、假菌丝和(或)群集性孢子以及培养阳性(2次以上且结果一致)判定为真菌感染 。血液标本培养有真菌生长判定为真菌感染 。
3.分析方法:逐份查阅病历原始记录,对患者一般资料、感染部位、诊断、皮质类固醇、抗生素、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及病原菌检查进行分析 。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
二、结果
1.真菌感染发生率:49例重症药疹患者出现真菌感染24例,感染率为49.0% 。24例真菌感染者共发生了34处不同部位感染,感染3个部位2例,2个部位6例,1个部位15例,血液感染1例 。34处不同部位感染中,鹅口疮比例最高,占35.3%(12/34,口腔假膜与糜烂);其次为下呼吸道17.6%(6/34,胸痛,咳白色粘液痰,x线胸片示大小不等片状阴影);胃肠道14.7%(5/34,腹泻,水样和泡沫样便,1例呈豆腐渣样便);泌尿道11.8%(4/34,尿频、尿道灼热,尿液浑浊,其中3例留置导尿管);眼结膜(假膜形成)、阴道(假膜和凝乳状白带)和会阴皮肤(丘疱疹、糜烂)各占5.8%(2/34),血液2.9%(1/34,不规则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
2.病原菌种类:23例33处送检标本直接镜检均发现菌丝、假菌丝和(或)孢子,1例血培养阳性 。除2株污染菌生长外,分离培养共获得31个菌株,均为酵母样菌落 。玉米粉琼脂培养19株为白念珠菌,余为念珠菌属酵母菌 。血培养1株为白念珠菌 。白念珠菌感染占致病菌株的61.3% 。
3.抗生素应用与感染的关系: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生素治疗,共计9类28种,最多7种,最少1种,平均应用抗生素1.7种 。最长用83d(合并细菌性败血症),最短用5d 。真菌感染组24例平均用药14.6d,未感染组25例平均用药8.2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2.31,p<0.05) 。便用最多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和氨基糖甙类,其次为大环内酯和青霉素类 。其中第三代头孢与氨基糖甙类二联组真菌感染率最高,占24.0% 。全部患者示预防性使用搞真菌药 。
【重症药疹49例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真菌感染组抗生素多为联合使用,其中2联占41.6%,3联占11.5%,4联以上占3.8%,单独使用占41.6% 。共使用抗生素43人次,根据药敏试验使用抗生素者仅8人次,应用抗生素的患者81.4%无药敏试验依据 。
4.皮质类固醇应用总量、时间与感染的关系:49例患者均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 。按泼尼松计算,未感染组最大应用总量26mg/kg(截止出院,下同),最小15mg/kg,平均21mg/kg 。真菌感染组最大应用总量179mg/kg,最小24mg/kg,平均32mg/kg,真菌感染组皮质类固醇用量明显高于未感染组(t′=2.79,p<0.05)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