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超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

银屑病与细菌性超抗原的相关性日益引起医学界关注 , 大量资料表明细菌感染可诱发银屑病 , 50%银屑病患者皮肤寄居金黄色葡萄球菌 , 上呼吸道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点滴状银屑病发病及斑块状银屑病症状加重有关[1] 。但具体发病机理不甚明确 , 国内外研究甚少 。因为葡萄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毒素具有超抗原特性 , 而超抗原能选择性激活大量t淋巴细胞 , 因此 , 我们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比较银屑病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对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和链球菌裂解悬液(sp)刺激的增殖反应 , 以普通抗原破伤风类毒素(tt)作对照 。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超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

文章插图

一、实验对象
银屑病患者共40例 , 均来自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和病房 , 其中点滴状20例 , 男12例 , 女8例 , 年龄22~40岁 , 平均31岁 , 未用任何药物治疗 , 病程7~30天;斑块状20例 , 男13例 , 女7例;年龄24~50岁 , 平均37岁;至少1个月未用药物治疗 , 病程1~18年 。正常对照组15例 , 选自学生和职工;男10例 , 女5例;年龄28~40岁 , 平均34岁;无银屑病家族史 。
二、实验方法
1.主要试剂:seb购自北京邦定公司 , sp由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研究室惠赠 , 3h-tdr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 tt购自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
2.分离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取外周血8ml , 肝素抗凝 , 用等量hanks液(ph7.4)稀释后 , 加入含有等量淋巴细胞分层液的离心管中 , 离心2500r/min , 20min , 吸出单一核细胞层放入另一含hanks液的离心管中 , 离心1000r/min , 10min , 2次 , 计数 。
3.3h-tdr掺入法检测pblc对seb、sp刺激的增殖反应:将分离的pbmc配成2×106/ml , 加入96孔板中 , 200μl/孔 , 分空白、sp、seb、tt 4组 , 每组3复孔 , 分别加入完全rpmi-1640、sp(106细菌数/ml)、seb(10μg/ml)、tt(10μg/ml)各20μl , 37℃ , 5% co2条件下培养48h , 于培养结束前7h每孔加入3h-tdr(10μci/ml)20μl , 培养结束后用多头细胞收集器收获细胞于49型玻璃纤维纸上 , 干燥后入闪烁液中 , 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放射性 , 用c/min表示 。
三、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显著性检验 , 用spss软件作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
40例银屑病患者的pblc对sp、seb均有明显的增殖反应 , 且实验组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 其中点滴状银屑病组对于sp的反应更为明显(p<0.05) , 点滴状与斑块状两组对于seb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普通抗原tt ,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只发生轻度增殖反应 , 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 见表1 。
【银屑病患者淋巴细胞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超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 表1 外周血淋细胞sp , seb , tt刺激的增殖反应(±s)
组 别例 数spsebtt对照组158.85±2.0546.93±8.231.69±0.15斑块状银屑病组2013.39±2.25*58.43±7.14*1.59±0.15点滴状银屑病组2016.40±3.17**60.72±7.32*1.64±0.10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