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误诊一例

患者男,23岁 。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四肢出现散在红斑,无自觉症状,一直未引起患者重视 。1年前,皮疹突然增多,很快累及躯干、面部,伴发结节、疼痛及压痛,并出现畏寒、发热(38℃~39.7℃),乏力,双小腿轻度麻木 。外院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未见明显好转 。改用泼尼松30mg/d,可控制病情,但停药即复发 。以后在外地多家医院行骨髓穿刺无异常 。上肢皮疹病理活检:真皮和皮下组织及汗腺周围各种细胞成分浸润,包括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结合临床皮损,诊断皮肤t细胞淋巴瘤证据不足,血管炎性皮肤病待排除 。以皮肤t细胞淋巴瘤给予氮芥、长春新碱、泼尼松、甲基肼及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甲基肼联合方案化疗各1个疗程,未见明显好转 。于1998年4月至我院门诊就诊,拟sweet综合征收住入院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误诊一例

文章插图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误诊一例】 体检:体温37.1℃,轻度柯兴面容,心、肺、肝、肾无异常 。皮肤科情况:面部、四肢散在暗红斑、结节,界线清,压痛明显 。左侧尺神经轻度肿大,双小腿触觉稍迟钝 。头发稀疏,眉毛分布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9g/l,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20 。下肢皮损取材病理活检:表皮萎缩,表皮下呈无浸润带 。真皮浅层及中层血管、附属器周围可见泡沫状细胞,呈团块状,抗酸染色见立毛肌及泡沫细胞内麻风杆菌(++),结合临床考虑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免疫病理检查阴性 。左眉弓、正常皮肤,小腿皮损查菌:麻风杆菌(++++~+++++) 。临床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