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阎云翔: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避风港,可能是暂时现象( 三 )


这样解说“家”的本质可能听起来有点儿玄 。 但是 , 如果我说中国文化中的个体或者单个的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 可能很少人会反对或者觉得费解 。 这里 , “关系性的存在”说的是 , 没有关系就没有人的存在 。 每一个个体在社会和伦理意义上的存在都是靠他/她置身其中的人际关系来界定的;除却所有的人际关系 , 此个体便进入情感、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死亡状态(有点儿类似于网络流行语“社死”的所指) 。 这种绝对孤身一人 , 旁无所依的情景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 , 正如网络上时不时会有关于某名人风光无限之后却因为无儿无女而陷入老无所依的消息 , 由此让人产生孤苦伶仃惨状的臆想、腹诽甚至幸灾乐祸 。 在这个意义上 , 个体不是一个substance , 就像家不是一个substance一样 。 个体和家都只能在一个流动的 , 不断变动 , 甚至还有互动的关系集合体中存在;同理 , 个体和家一样都可以无限细分下去 , 一直分到其不再存在为止;也可以无限推展开来 , 一直推展与大大小小的团体合为一体 , 直到彻底消失为止 。
我把所有这些特点总结为中国文化中的关系本体论(relationalontology) 。
新京报:在本体论中 , 除了关系本体论 , 还存在实质本体论 。 在你看来 , 实质本体论如何影响个体对于自我和家庭的理解?
【|专访阎云翔: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避风港,可能是暂时现象】阎云翔:本体论是关于存在之本质的探讨 。 关系本体论的要义是以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解释存在的本质;与之相对的范式是实质本体论(substance ontology) , 即认为存在的本质是由最根本的实质内核(substance)来决定的 , 例如早期物理学中的原子 。 现代欧美社会流行的个体主义便以实质本体论为基础 。 个体被看作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细分的最小实质 , 其内核便是自我 。 个体是构成家、社群和国家的实质性存在和最小单元 , 所以个体的利益优先于家、社群和国家的利益 。 后三者都是为了个体的存在而设计的社会制度 , 为了个体之存在而存在 , 而个体则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建设和维系家、社群和国家 。
总之 , 本体论范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中的个体和家都是关系性的存在而不是实质性(或者原子式)的存在 。 所以 , 我们讨论“何以为家”时不可避免地还要探讨“何以为人” , 或者说人存在的本质意义及其借以存在的根本途径 。
|专访阎云翔:家庭作为私人生活的避风港,可能是暂时现象
本文图片

电视剧《我爱我家》剧照 。
“五四”以来的个体话语变迁:
传统关系本体论的回归
新京报:你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一书中探讨了个体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结构的个体化问题 。 个体化1.0版本是以集体的方式推动了个体脱嵌 , 把个体变成社会主义公民 , 再入嵌到单位体制和农村集体化的体制里 。 近年来 , 你多次提到 ,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制度变迁 , 中国个体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 , 已进入新的2.0阶段 。 按照刚才的讨论 ,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 中国人的自我又回到了过去儒家话语中的自我观?
阎云翔:从我刚刚讲述的关系本体论视角看 , 我觉得的确有这样的转变趋向 。 晚清思想改革和五四新文化革命要斩断的恰恰是关系本体论对于个体的束缚 。 当时的一个口号是“冲决网罗、张扬自我” 。 “网罗”便是以家为中心的种种传统社会关系;在家庭之内 , 最深层的网罗就是传统代际关系 。 所以 , 五四家庭革命要冲破的首先就是家庭中的父权制 。 在那个时候 , 理想中的个体是一个实质的(substantive)、以自我为中心、不可替代、不可细分的个体 , 类似现代西方的原子式自主个体(indivisible and autonomous individual)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