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电影《她》剧照 。
制约个体化进程的三驾马车:
民族主义、新家庭主义与实用主义
新京报:在个体化2.0版本的论述中 , 你认为 , 个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旧是再入嵌的问题 。 目前 , 个体再入嵌主要是以新家庭主义和民族主义二者为资源 。 物质主义是联结二者的桥梁 。 在当下 , 物质主义是否依旧是桥梁?
阎云翔:首先 , 需要澄清的是 , 当我描述个体化2.0版本的三驾马车时 , 并不是说个体化1.0版本中的因素就没有了 , 而是新出现的这三个特点制约着个体化的进程 。
其次 , 此前提到的“物质主义”作为连接家庭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桥梁 , 现在想来不太精确 , 我愿意将它改为“实用主义” , 因为物质主义只是其中的具体表现形态 。 需要注意的是 , 物质主义的准确表达是指对物质本身的重视超过对精神价值的重视 。 例如 , 可能父辈的物质主义主要体现在攒钱上 , 而子代的物质主义主要体现在花钱上 , 但二者并无本质差别 。
相比物质主义 , 实用主义一词更为准确 。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 我们最关注的还是效用问题 。 所以 , 如果回归传统是最有效的 , 那就“尽弃前嫌” , 毫不犹豫地拥抱传统 , 将过去对于传统的无情批判完全忘在脑后 。 这大概是实用主义的完美展示了 。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 阎云翔 著 , 陆洋等 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1月
新京报:在你的观察中 , 除了新家庭主义、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 , 个体是否还有其他的再入嵌资源或可能性?比如 , 近年来 , 年轻人对于禅修、神秘学、心理学的关注 , 是否意味着某种向内的转向?
阎云翔:个体化带来的痛苦 , 或者说是困惑 , 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 你说到的这些现象值得注意 , 更早之前也出现过比如去西藏旅行一年、藏传佛教的流行等 。 但是 , 我觉得它们都很难成为向内转向的标志 。 人们所做的是把自己从现存的关系网络中拉出来 , 移植到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关系网络中 , 在那样的关系里塑造一种多少不一样的关系性存在(relational being) 。 对他们而言 , 新的关系是更加纯洁 , 或者符合自己秉性的 。 在我看来 , 人们清楚意识到了关系性存在所带来的创伤和不满 , 他们很积极地修理或者修补关系性的存在 , 通过修补关系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惑 , 但这些努力的方向和途径并没有离开关系性存在的轨道 。 其实 , 个体的向内转向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在咖啡屋里也可以实现 , 根本不需要去寻找心灵之外的任何地方 。
向内转向需要两个最基本的外在条件 。 一是思想资源 , 能够真正支持、正当化和深化个体反观、反思自己的感受、思想和行为的思想资源 。 如果说到审视内心 , 新儒家的心学倒是一个可能的资源 , 但它就像你提到的心理学咨询一样 , “致良知”最后的结果究竟是彻底逃离儒家传统 , 还是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儒家传统中的人?
我们没有类似于这样的一种思想资源 , 即我的精神自我是我存在的全部理由 , 我是衡量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标准 。 这种思想一般被认为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 。 “向内的转向”如同个体主义一样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缺乏本土思想资源的支持 , 似乎很难成为社会现象 。
二是制度资源 。 个体主义不是单打独斗 , 向内的转向也绝不是与世隔绝 。 二者在现代性语境下的存在和发展恰恰都依赖于和得益于社会分工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 现代社会的个体可以在心灵世界天马行空 , 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个性表达 , 依靠的却是一整套社会制度的保障 , 离开复杂的劳动分工制度 , 连基本生存都无法维持 。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 采集狩猎社会中的个体独立生存能力很强 , 生活中的多数事情都可以自己搞定 , 但却与其他个体分享着同样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 , 更不可能发生向内的转向 。 所以 , 如果没有社会制度保障的话 , 也不会有真正独立的个体 , 这是一个很吊诡的状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儿女|“儿女的经历,让我明白香火难继的真相”:有些坎,绊倒无数家庭
- 伏尔泰说:“对于亚当而言 一个家庭幸福,藏在三件小事里
- 结婚|结婚,请选择这几种家庭的男生
- |温暖异国外乡人,她带领团队为外籍家庭建起“洋居委会”
- |为啥俩儿子的家庭“不要嫁”?五个理由中一个,女儿的日子不好过
- 家庭主妇|日本70岁阿姨,5点起床做家务,但她的精致优雅却让很多人羡慕
-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结婚之前你要擦亮眼睛去了解
-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 如果一个家庭存在内耗,那未来道路绝对是充满坎坷的
- 人这一生 在家庭能够和颜悦色, 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 |原生家庭是不是真的能毁人一生?北大教授:造成难以挽救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