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 无疑是当下变化最为剧烈 , 含义最为复杂之所在 。 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关系与制度 , 家庭伴随社会和文化而流变 , 是理解时代与个体生活变迁的重要棱镜 。 但与此同时 , 当我们讨论家庭的时候 , 我们也是在讨论一种更为根基性的情感认同 , 它浓缩了人们关于社会的原初构想 , 并扎根于不同形态的社会关系之中 。
近几十年来 , 急遽的社会变迁引发中国家庭生活的深刻变化 。 一方面 , 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型不仅改变了过往的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 , 也带来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 。 家庭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与国家话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另一方面 , 现代社会剥离了家庭的浪漫化外壳 , 家庭被视为一种包含着统治与被统治的再生产关系 , 这不仅让传统家庭的稳固性被削弱 , 也让包括性别、代际等在内的家庭问题不断涌现 , 成为迫切的社会议题 。
本期专题聚焦“家”的不同面向 , 剖析“家”的意义构成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我们将从阎云翔的个体化理论与新家庭主义研究出发 , 与他探讨中国家庭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图景和当下围绕家庭的各类社会现象及其成因 。 同时 , 我们还将进一步从家的内部(代际结构和婚姻关系)与家的延伸(社区和族群)两方面切入 , 与不同领域的学者展开对话 。
最终 , 我们试图叩问的 , 不仅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家” , 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人” , 又如何想象一种更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下文内容为新京报采访人员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文化人类学终身教授阎云翔的专访 。 )
本文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5月20日专题《何以为“家”》的B02-B03版 。
—
「主题」B01丨何以为“家”
「主题」B02-03丨阎云翔:中国人的家庭 , 一个无限延展的弹性概念
「主题」B04丨景军:“一老一小”问题 , 不能单靠家庭
「主题」B05丨马春华:应该尊重婚姻形式的多元化
「主题」B06-07丨王明珂:为何亲近人群间 , 最容易彼此猜疑?
「主题」B08丨王德福:社区应该在联结与私密之间寻找平衡
采写丨青青子
“爷爷变孙子 , 妇女上了天!”
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 , 一位黑龙江下岬村的74岁村民这样对田野中的人类学家阎云翔吐槽道 。 他一定没有料到 , 自己的一句不经意之语 , 却道出了这项研究的核心发现:在剧烈变动的上世纪90年代 , 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 其核心表现便是父母一代的权力日益下降 , 年轻妇女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
下岬村 , 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北方村庄 , 人类学家阎云翔曾在这里生活过7年 , 又在出走后屡次回到这里 。 他在这里经历了个人生活的剧变 , 也是在这里 , 他探究了一个此前从未被涉及的研究课题——中国当代农民家庭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 。
本文图片
《私人生活的变革》 , 阎云翔 著 , 龚小夏 译 , 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而阎云翔在下岬村的发现:一种中国式个人主义的崛起 , 不仅成为他此后紧密跟踪的研究命题 , 也不断为他的各项研究提供养料 。 从私人领域的变迁 , 到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变迁 , 从农村到城市 , 阎云翔借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制度变迁的视角和经历 , 长期观测变化中的中国社会 。 最终 , 它们都汇集为一个终极问题:人 , 何以为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儿女|“儿女的经历,让我明白香火难继的真相”:有些坎,绊倒无数家庭
- 伏尔泰说:“对于亚当而言 一个家庭幸福,藏在三件小事里
- 结婚|结婚,请选择这几种家庭的男生
- |温暖异国外乡人,她带领团队为外籍家庭建起“洋居委会”
- |为啥俩儿子的家庭“不要嫁”?五个理由中一个,女儿的日子不好过
- 家庭主妇|日本70岁阿姨,5点起床做家务,但她的精致优雅却让很多人羡慕
-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结婚之前你要擦亮眼睛去了解
- 一个家庭幸不幸福 如果一个家庭存在内耗,那未来道路绝对是充满坎坷的
- 人这一生 在家庭能够和颜悦色, 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 |原生家庭是不是真的能毁人一生?北大教授:造成难以挽救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