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ir)是膜表面受体 ,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直接参与dna合成 , 它们的表达对角朊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为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研究igf-ir及pcna在正常人及银屑病患者表皮中的表达定位 , 以了解它们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对角朊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面可能起的作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文章插图
一、资料和方法
(一)资料:寻常型银屑病15例 , 均经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证实 , 其中男7例 , 女8例 , 年龄13~67岁 , 活检取患者典型皮损;正常皮肤组织块6例 , 均源于外科整形手术 , 其中男女各3例 , 年龄20~50岁 。所有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 , 石蜡包埋 。
(二)试剂:多聚赖氨酸(sigma公司) , 兔抗人igf-ir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 , 鼠抗人pcna(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sptm试剂盒(美国zymed公司) 。
(三)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 3%双氧水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 滴加10%羊血清 , 然后分别加入抗igf-ir的多克隆抗体(1∶40)及抗pcna的单克隆抗体(1∶50)4℃过夜 , 再加生物素标记二抗 , 37℃ 20分钟 , 最后滴加hrp标记的链霉亲和素 , 上述每一步均用pbs充分洗涤 , dab显色 , 苏木素轻度复染 , 常规脱水、透明、封片 。(四)对照:阳性对照:取已知阳性正常表皮;阴性对照:用pbs取代一抗 , 其余步骤相同 。
(五)结果判断:在排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情况下 , 细胞膜出现棕黄色为igf-ir阳性细胞 , 细胞核出现棕黄色为pcna阳性细胞 , 根据染色强度分为4级:(-)阴性 , (+)淡棕色 , (++)棕色 , (+++)褐色 。应用
附表 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表皮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
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s)
组 别例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面密度积分光密度积分光密度阳性细胞数银屑病组1517.5111±2.471817.1171±4.12056.4168±0.843710.1667±4.1673正常人组62.8933±0.67284.1145±0.97125.3907±1.49487.1667±1.4720t值-13.97747.541.46-p值-<0.01<0.01>0.05-
mpias-500多媒体彩色病理分析系统(同济医科大学太阳公司) , 在42 560μm2测量窗口下进行测量 , 测得pcna阳性细胞数及积分光密度值 , 在173 200μm2测量窗口下测得igf-ir的总面积与测量窗面积之比即面密度 , 积分光密度值 , 并作t检验 , 进行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15例银屑病患者表皮基底细胞层及棘细胞层细胞膜表面均可见棕色igf-ir表达 , 颗粒层细胞膜表面可见淡黄色igf-ir表达 , 角质层无表达;6例正常人表皮除基底细胞层细胞膜表面可见igf-ir表达外 , 其余各层均未见表达;银屑病组及正常人均只有基底细胞层偶见核染成淡黄色的pcna阳性细胞 , 其余各层均无表达 。
2.银屑病患者igf-ir的面密度值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他们的积分光密度值亦有显著性差异 。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表皮pcna积分光密度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他们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0.1667±4.1673及7.1667±1.4720 。详见附表 。
三、讨论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